李存勖與女帝聊了一會兒,便告辭了。
走出岐王府時,夜色已晚,但鳳翔城中百姓卻沒有熄滅燈火,反而是燈火通明。
鳳翔的夜市,開始了。
不過李存勖卻無心流連熱鬧的夜市,而是徑直回自己的鐵匠鋪的后院,也沒心思接見手下,直接進小屋睡了。
從鳳翔回渝州,又從渝州到鳳翔,李存勖輾轉了大約有兩千里路。
這一路上風餐露宿,有時還找不到吃住的地方,吃不好,睡不好,實在是太過勞累。
李存勖這一睡,便睡到了第二日下午。
一覺醒來,頓時感覺神清氣爽。
他坐了起來,梳洗了一番,又換了身衣服,吃了點東西。
之后,他接到了女帝差人送來的口信,他們要出發了。
李存勖實在沒想到,自己剛剛奔波回來,還未休息夠,便又要出遠門了。
女帝此行僅有兩人,那便是女帝自己與李存勖。
他們的計劃是,白天趕路晚上投宿或扎營。可這才第二天,他們就在途中停了下來,因為女帝的準備不足,干糧飲水沒了。
他們來到了一個村莊,準備補充干糧與水。
他們還沒有走出岐國的國境。這是岐國境內一個很破落的一個村子,村里的房屋大多破敗不堪,有些房屋的墻壁甚至已經殘破坍塌。
兩人牽著馬走進村子,沿途所見,大多都是老弱病殘,衣衫襤褸,面有菜色。這里與繁華的鳳翔,完全不一樣。
這時,一個骨瘦如柴的小孩子上來乞討。
乞討的不是錢,而是食物。畢竟在偏遠地區,有錢也買不到食物。
李存勖與女帝都很尷尬,因為他們就是來補充干糧的,此時手中的余糧已經不多。
李存勖雖然自認不是什么好人,但還是把僅剩的干糧給了小孩。當然,女帝也給了他。
小孩子雖然是岐國居民,但似乎并不認識岐王。在女帝將僅有的干糧遞給小孩子后,說了一聲“謝謝哥哥”便返身離開。
不但小孩子不認識岐王,這個村子里的大人老人都不認識岐王。
李存勖側身望向女帝,見她臉上的神色愈發尷尬,她久居鳳翔,恐怕很少見過如此場景。
耕地貧瘠、常年兵災、盜匪橫行這些都是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源。
兩人看到村子慘狀,也不打算進去找干糧了,而是返身離去。
但他們剛準備離開,就發現了不尋常之處。
一群山匪走向了村口,不僅人多,而且還有刀。
他們一進村子,便揚言要村民們交糧食,否則格殺勿論。
幾個老人似乎早已習慣了,他們面無表情,也沒有逃跑,似乎已經放棄了。
李存勖倒也能夠理解他們的心情,他們一把年紀,兒子恐怕也戰死沙場,加上日子貧苦,活在這世上已經是如同煉獄,倒還不如一死百了。
唐亡之后,藩鎮割據混戰,造成這種現象再正常不過。
如果是在州縣等城池附近定居的居民還好,但在州縣之外居住的居民可就遭了殃。
女帝見狀怒不可遏,哼了一聲,飛身直入,將他們一劍封喉……
李存勖只是在旁邊看著女帝出手,一句話也不說。
等到女帝把血劍扔在地上,李存勖才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