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曉夢鼻子嗅了嗅,笑著說道“陽哥哥炒的菜好香啊,我現在就想吃了!”
張陽微微一笑,道:“這里全是油煙,你去客廳看會電視,我再炒兩個菜就可以吃飯了!”
“那陽哥哥親我一下!”
說完,顧曉夢湊到張陽肩膀邊,仰著頭,閉上眼睛等待他的親吻。
張陽在她嘴上啄了一口,然后說道:“去吧,順便把餐桌擺好!”
“嗯!”得到親吻的顧曉夢心滿意足的出了廚房,并去把餐桌擺好。
張陽又炒了個回鍋肉,一個清炒油麥菜,最后做了個冬瓜湯。
顧曉夢在擺好餐桌后又進來把菜一個個端出去!
餐桌前。
顧曉夢不知道去哪里找來兩根蠟燭點上,還醒了瓶紅酒,并把別墅里所有燈都關了!
其實,愛人之間有時候需要儀式感,每天多給對方一個擁抱,一個吻,一句我愛你。
無論情人節還是對方的生日,準備一束充滿愛意的玫瑰花,精心挑選一份禮物。
或者親手做一個賣相并不好看的生日蛋糕,把愛注入到每一件事情中,讓對方感受到自己滿滿的愛意。
儀式感或許并不重要,但對方的心意,一定要有。
讓平凡的生活,能有值得回憶的價值,偶爾的小驚喜有大大的幸福感。
用心的儀式里,是對彼此的重視,是對兩人生活品質的重視。
為什么我們的生活需要儀式感呢?
張愛玲曾說:“生活需要儀式感,儀式感能喚起我們對內心自我的尊重,也讓我們更好的更認真的去過屬于我們生命里的每一天。”
而電影《小王子》里的狐貍對小王子也說:“你最好在每天相同的時間來,比如你在下午四點鐘來,那么從三點鐘起,我就開始感到幸福,時間越臨近,我就感到越幸福,到了四點鐘我就會坐立不安。
如果你隨便什么時候來,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時間準備我的心情,儀式能讓我覺得某一天某一刻與眾不同。”
對于這種“儀式感”它本是就是一種簡單的幸福,也是生活中人們對一些平凡事物的用心對待。
當你品讀那些流傳千年的文字,你會發現字里行間都體現出了他們對待生活的那一份獨特的心思。
《論語·先進》篇中就記載了孔子與弟子們的一次對志向的閑談。
當子路、冉有等人說完自己的見解后,到曾皙時,他先是把琴彈完,把衣服慢慢地整理好才對自己的老師說:“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這在孔子看來,顯然這樣的回答是符合他的大同思想的,讀出的則是一份對當下美好生活的發現以及真摯的追求。
唐詩宋詞中諸如“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日日深杯酒滿,朝朝小院花開。自歌自舞自開懷”等等,也是古人對當下生活的一份珍重。
雖然這樣一份高級的儀式感,或許在今天快節奏的生活中會漸漸地淡出了我們的視野,但相信只要用心去過好當下每一天,也會發現在我們身邊的儀式感。
也正因為有了儀式感我們的日復一日的生活,才不至于枯燥乏味。
儀式感多了,愛人之間的矛盾也會自然減少!
不管是戀人還是夫妻,儀式感是不可或缺的!
...
張陽和顧曉夢相對而坐,蠟燭把兩人的臉都照得通紅,氣氛有點曖昧!
顧曉夢拿起紅酒杯輕晃了下,甜蜜的說道:“陽哥哥,謝謝你出現在我的世界里!”
張陽也端起酒杯,道:“我也謝謝你,謝謝你愛我!”
兩人輕碰一下酒杯,顧曉夢喝一下口后拂了下發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