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到漢軍斥候偵騎的清軍斥候偵騎十不存一。
然而,大軍開進,不撒出斥候偵騎就會變成瞎子聾子,第二天清軍前鋒統帥不得不派出更多的斥候偵騎,只為了找到漢軍的主力方位。
結果不出意外的,被唐鴻志撒出去的騎兵封鎖網殺得血流成河……
不是清軍斥候不夠專業,而是武器上的代差太大,他們的個人勇武和專業經驗根本無法彌補。
更何況,漢軍的騎兵斥候也是專業的騎兵。
連續三天下來,清軍前鋒的斥候偵騎死傷超過八成,再也無力派出斥候偵騎,只能停下行進的腳步。
反觀唐鴻志所部漢軍,由于籠罩了戰場視野,很快就得到了敵軍前鋒主力的詳細位置。
20萬大軍自然不可能密密麻麻堆在一起,前中左右后軍是最基本的配置。
互相遮掩守護。
前鋒軍作為率先和敵人碰撞的部隊,自然是實力雄厚。
只可惜,喪失了戰場視野后,這場戰斗相當于敗了一半。
當清軍前鋒不得不停下腳步等待后方主力抵達抱團自保時,唐鴻志已經壓著百門六磅野戰炮來到前鋒所扎下的營盤。
城市的時代進化,意味著六磅野戰炮的炮彈供應也停了下來,也就是說,唐鴻志打完這一仗后,六磅野戰炮的炮彈就只能從現實當中供應了。
這讓唐鴻志兌換火炮時產生了糾結,顯而易見的,時代進步后步兵騎兵這類兵種換裝很容易,但火炮卻無法換裝!
彈藥供應還會停掉。
當然,這都是以后唐鴻志需要面對的問題,打完這一仗的炮彈還是夠用的,大不了打完這一仗后把六磅野戰炮安排到后方當城防部隊使用。
六磅野戰炮使用的實心彈和葡萄彈這個世界還是可以自產的,就是生產量很低。
但用來保衛地方足夠了。
上百門六磅野戰炮齊齊發出怒吼,清軍數萬兵力駐守的營盤頓時被炸了個稀巴爛。
木制的營寨被實心彈摧枯拉朽的破壞掉,里面的清軍士兵只能生生硬挺著,所部的火炮都是小口徑的虎蹲炮,根本打不到對方……
炮擊過后,第一步兵師吶喊著發起了沖鋒。
他們不再是密集的線列戰術,而是以散兵戰術發起沖鋒。
由于敵人沒有射速快的后裝步槍,第一步兵師的散兵戰術十分密集。
密集意味著火力更猛!
遠遠隔著四百米,清軍火槍手紀律性還是不錯的,剛剛經歷炮擊,等到敵軍步兵剛沖鋒,就完成了列隊。
密密麻麻的清軍號服站成排槍隊形,手里拿著的都是清一色的燧發槍!
這些清軍士兵是八旗禁軍!
在此時的清國,只有八旗禁軍才裝備了燧發槍。
只是八旗禁軍似乎更喜歡用刀,所以燧發槍都是不帶刺刀的,每個八旗禁軍士兵都腰間橫跨著腰刀用于肉搏。
進攻中的漢軍軍官看到敵人筆直站立著挺槍而立,在400米外就下令步兵停下了腳步,然后戰場密集的排槍陣形對著遠處的敵人排隊槍斃!
因為不用擔心敵人的反擊,漢軍列出來的隊形不用考慮躲避問題,射得十分暢快……
短短十幾秒鐘,5發彈夾就全部打出去,而對面的清軍方陣則死傷枕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