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自己更熟悉一開始就離開院子的話,究竟會發生些什么。那些人,那些事,就只有這些內容。
主角一直相信,不斷的嘗試,不斷的了解,當自己知道路線的所有人在做什么會做什么之后,自然就可以避開所有危險從而到達城中心的廣場。
就是這樣的想法,以及最后實現愿望這樣的貪念,支撐著主角一次又一次的嘗試。
當主角死了無數次之后,終于認為自己掌握了這條道路上,所有人的一舉一動。
于是,信心滿滿再次出發。
“小孩的弓兵。”
主角微微低頭,躲過了弓箭。
“夫妻爭吵有榔頭。”
主角后撤半步,榔頭砸在腳前。
“有小孩玩耍,撞到我,引起父母過來。”
主角避開了奔跑的小孩。
“前面有壞人,在主城施展技能。”
主角停下,等最開始的攻擊過后,自己就可以安然無恙的走過去。
“我去!”
一枚火球沖向主角。
死掉。
主角再次失敗,再次出現在屋子里。
“惡魔,你是故意的,對吧?”
惡魔:“并沒有。”
房間里畫面展現,回顧事情經過。
原來,因為主角出門,一邊走一邊說,讓空氣產生不一樣的振動。而那壞人,一直在猶豫,第一發火球究竟是攻擊群眾還是攻擊店鋪。因為他們的目標是制造混亂,并非搶劫之類的。
而不同的空氣振動,讓那壞人做了不一樣的決定。
“這樣也可以?!”
主角再次嘗試,再次失敗。
而失敗的原因,是因為之前主角出門都是邁右腳,這次邁左腳,導致的境況不同。
“這是什么鬼游戲?”
再次失敗,理由則是主角的呼吸深淺跟之前不一樣,導致事情的發生有些不一樣。
再次失敗,因為主角這一次多了轉身,導致別人做出不一樣的決定。
再次失敗,不斷失敗。
主角失去了斗志。
同時也明白,這是一場永遠都不可能勝利的游戲。
自己永遠都不知道,自己的言行究竟會產生怎樣的影響。甚至,自己的思維情緒也會影響別人,就像一個悲傷的人走過來,和一個開心的人走過來,雖然兩人都沒有說任何一句話,但給人的感覺完全不一樣。
自己想要通過知曉事情的發展,來做出判斷從而決定如何應對,這種方式行不通。
根本就不可能全知,自己永遠都只能知道一部分。
而剩下的未知的那一部分,自己永遠無法明白這未知的部分會如何影響事情。
自己可以不斷重來,不斷重新開始,卻依舊無法預料會發生什么。那生活中呢?用自己的已知去判斷未知,豈不是荒謬?
發生超出自己預料的事情,簡直太正常不過。
這種行為模式就有問題,不斷去努力知曉更多,認為知曉更多就可以更好指導自己的行為,就可以更好的做出判斷。比如,我對馬車了解更多,我就可以選擇一輛更好的馬車。
但是,主角的經歷很明顯在否定這種說法。
永遠都有未知,永遠都不知道未知會如何影響事情的運作。
一輛更好的馬車,卻導致你的殘疾,這有什么不可以發生呢?
那么,再讓你重新選擇一次,你會按照腦子里的知識去選擇那輛更好的馬車么?
馬車要選好的,衣服要選好的,食物要吃好的,你怎么知道就是真的好呢?
惡魔想要讓這好事變成壞事,難道不是輕而易舉嗎?甚至,還附帶合理的解釋讓你心服口服。
最后,主角放棄自己的腦子,放棄思考,停止相信腦子里的判斷。
進入一種新的境界,順流。
袁長文合上書,興奮道:“長馨,你看!亞哈用了順流這個詞匯,跟老爸的說法完全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