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看阿輝,人家跟你一樣,都是沒有基礎,從頭練起,這幾天下來,阿輝練出了氣感,還練出了微薄的內力,正要嘗試勾連氣脈。”
“而唐蘇,修行更是一日千里,不僅構筑任督二脈這兩條氣脈,形成了小周天循環,還打通了奇經八脈,形成了大周天循環,一身內力在八條氣脈之內運轉不休,從此以后日積月累,會越來越強。”
“這不能怪我啊。誰叫這家伙把整個大還丹都吃了,好東西也不懂得分享一下。”厲池還在反駁道。
“你真是爛泥扶不上墻。”嚴真徹底對他無語了,不再搭理他,而是把目光放到武德輝和唐蘇兩人身上,道,“你們兩個練得怎么樣?”
“挺好的,嚴真師傅,我覺得身體暖呼呼的,好像胃口也越來越好,感覺我能多吃三碗飯。”武德輝審視了一下自身的情況,道。
“嗯。古人講精氣神。其實習武之人的內力,就是來自于精力。更準確來說,就是分解各種食物之后用特殊呼吸節奏調解而得以運用的精力。你胃口大開,是正常的,也是好事。這說明了你的進步很快,古代的豪俠往往能日啖一牛,你能做到這一步,內功才能說得上登堂入室。”嚴真點評道,轉過頭,又問唐蘇,“啊蘇,你覺得如何?”
“很好!全身的內力構筑成了氣脈,內力在奇經八脈之中流轉不休,我感覺我隨便一拳能打死一頭牛了,打碎一塊大石,輕輕一跳就有二三層樓高。”唐蘇感受著身上澎湃的內力,道。
與之前不同,之前的內力是不受唐蘇掌控的。
現在按照《如來神掌》上的內功心法,構筑出其特有的氣脈之后,將一身內力收束在氣脈之后,就能得心應手地運用自身深厚的內力了。
氣脈,其實就是華夏古人所說的經脈。
現代醫學通過解剖人體,一直找不到所謂的經脈。
穴會倒是可以用神經元富集地方來解釋,但是經脈這種玄之又玄的東西,卻是從沒有發現過。
因為人體本身就沒有經脈這種東西。
古代的賢者智者,通過長久歲月的研究,嘗試,發現通過一些特殊的呼吸節奏或者吃下某些天才地寶,身體會產生某種獨特的感覺,這就是氣感,也是最初內功的起源。
后來經過一代代的發展,改進,培育氣感的方法越來越先進,效率越來越高,身體內的氣感也越來越強,就像有一團氣流在身體各處亂竄,暖呼呼的,涼颼颼的,從而不懼寒暑,更兼有大力。
但是氣流每天每夜都會在消耗。
古人急切需要一種可以長久保存氣流的方法,不要今天打坐練出來的氣感,明天什么都沒做,就消耗了大半。
基于這種需求,氣脈被發明了出來。
古人發現,身體內存在多處特殊地帶,氣感形成的氣流在身體內流過的時候,經過這些特殊地帶,會有一些氣流被保存進入里面,不會輕易被消耗掉。
于是古人給身體內的這些特殊地帶,取名為穴會。
而人體諸多穴會之中,臍下,胸口,還有眉心間的位置,能保存大量的氣流。
古人分別給它們命名為丹田,檀中穴,以及泥丸宮。
再后來,有天縱之才,偶然發現,以氣感做基,將各個穴會用氣流連接起來,形成的氣脈,不僅可以避免氣流的消耗,而且,還可以極大地提升每天氣流的產生量。
這些氣脈,就被古人稱為了經脈。
慢慢地,古人又發現,不同的穴會連接方式,帶來的效果又各不相同,有的效率低,有的效果超高,有的能增添耐力,有的還能養生。
于是,百花齊放。
不同的穴會連接方式被嘗試出來,經過一代代發展,就成了后來的所謂內功心法了。
但這種嘗試是十分危險的,動不動就會“走火入魔”,全身癱瘓,或者自爆而死。
所以說,每一份內功心法上,上面都是累累白骨和無盡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