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科室建立到現在為止是4年,
4年辭職4個醫生。
想要招一些年輕的大夫、年輕的醫生,
真的好難。
他們科室只有兩個名額,有6個人來報名;
我的這個科室有8個名額,只有1個人來報名。
在《人間世》第8集里,
ICU兒科主任朱曉東用寥寥數語,
告訴我們一個駭人的真相:
比孩子看病難更可怕的是,
兒科醫生正在消失……
就在他說話間,已經又走了一名醫生。
這個醫生,能力出眾,
在醫生和患者中皆有口碑。
可惜,沒有博士學位,又沒有時間準備論文,
他的職業生涯一眼看得到頭,
最后選擇辭職。
與其說是選擇離開,不如說是被迫離開。
一個人是一群人的縮影。
張醫生的離開,不是個例,而是兒科的普遍現象。
2017年,我國兒科醫生缺口已經超過20萬,
醫生總數僅有10萬人,
但我國0-14歲的兒童約有2.6億。
10萬兒科醫生要服務2.6億兒童,
一個醫生要服務2600名。
平均每時,
一個醫生要接診60——80位患兒,甚至更多。
所以深夜里的兒科,人比春運火車站還多。
有人埋怨,
醫生只用3、5分鐘就接診一個患兒。
但這樣的速度,
還有大批患兒光排隊就要等上4小時。
直到現在,
兒科醫生缺口不但沒填補上,
反而在不斷擴大。
2014年到2016年,
3年時間,兒科醫生流失14310人,
占總數的十分之一。
在醫學生中,流傳著一個順口溜,
“金眼科,銀外科,打死不去小兒科”。
年輕的醫學生,
寧愿去內科、婦科,也不想來兒科。
后果是,
15年里,我國的兒科醫生僅增加了5000人。
每年有80萬醫科生畢業,
成為醫生的只有2.2萬人,
而成為兒科醫生的僅300多人。
一邊是新增醫生人數銳減,
科室連人都招不滿;
一邊則是兒科醫生逐漸離開這個行業。
真相一:
治病救人的醫生,隨時都會喪命。
2016年,山東萊鋼醫院。
兒科醫生李寶華被患兒家屬砍成重傷后,
不治身亡,
身中27刀,頭部多達12刀。
最讓人不能釋懷的是,
被砍前,他剛剛結束了16個小時的夜班,
忙的一夜沒有睡覺。
湖南邵東的王俊醫生,
只因沒有停下手術為新到的患兒清創,
就被家屬圍毆致死。
不光自己的安全,
有時連他們自己的至親骨肉都難以保全。
在湖南益陽,
一位醫護人員年僅10歲的孩子,
在上學途中被患者家屬尾隨,捅了13刀。
這一切,
就因為他們是醫生,
就因為他們從事了這一行,
挨打挨罵成為了常態。
孩子喊聲疼,父母就對醫生拳腳相加;
一針不見血,耳光就甩在了護士臉上……
除卻暴力傷醫,
猝死、抑郁癥也正在圍攻他們。
43歲的郭慶源,
是一個有口皆碑的外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