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周佳說的稍等一樣,袁州那里已經從一旁的炭火里開始取竹筒雞出來了。
畢竟竹筒雞這道菜是屬于需要提前備著的菜,因為它需要用正宗栗碳燒上兩個小時,竹筒雞才能熟。
這竹筒雞其實非常講究,其他不說,單單這燒熟它的栗碳就需要用板栗樹杈燒制成的栗碳來燒制兩個小時。
之所以是說燒,是因為栗碳火大,質地堅硬并且耐燒,成品也成型漂亮。
而裝竹筒雞的竹子更加不能馬虎,需要一年生的青竹,然后選用最粗的那節竹筒來做竹筒雞。
若是加布里埃爾來的著就能看見袁州現劈竹子了。
系統提供的是活竹,還好系統還是顧忌了店里地方小,是提供的養殖在水里的粗壯活竹。
那是一截半米長,直徑二十厘米的青翠活竹,竹節之間距離長遠,中通外直,截斷的地方散發著清淡的竹香味。
而且為了保證竹香味的不流失,這半米長的竹子其實只用中間的二十厘米就夠了。
選用的也是產自滇省的一年生青竹,而滇省本身就是世界公認的竹類植物起源地和現代分布中心之一,有“竹類故鄉”的美譽,并且它的竹子種類也居全國之首。
因為那里的土壤環境非常適宜竹子的生長。
這些竹筒雞的輔料如此考究,作為主食材的雞那就更是不同了,選用的是滇省著名土雞品種尼西雞。
用系統的話來說,這雞生而不凡。
當時袁州就下意識的問了句如何生而不凡,然后再次被迫參觀了一個雞的生長歷程。
還好,有了前面的各種原雞、豬、以及牛的洗禮,袁州很是淡定的看著系統在自己腦海里刷尼西雞的飼養守則。
“就當是在學習尼西雞的飼養方式。”袁州很是自我安慰的想著。
但看的時候還是看的很認真的,畢竟了解自己的食材也是作為一個好廚師的標準。
系統現字:“此雞主要產于滇省中甸縣尼西區,但記錄時卻以藏雞錄入,而實際兩者不盡相同。”
“尼西雞品種悠久,毛色以純黑為主,而藏雞以雜色花色為主,藏雞喙多呈黑色,少數呈肉色或黃色。虹彩多呈橘色,黃栗色次之,和尼西雞不同。”
“尼西雞生活在高山峽谷,山嶺切割,河床狹窄,河流湍急,谷墳陡峻,氣候嚴寒,四季變化不明顯,本系統喂養采用初雪雪水作為飲水,以清甜雪蓮果作為輔食水果,間或草本雪蓮花喂養。”
“此雞體型較小,未經雜交,基因完整,飼料純天然,因生活在高原地帶,運動量大,是以肉質緊實,骨架嬌小。”
“本系統選用的乃是為打鳴,自然生長至一百天的尼西雞,未打鳴未下蛋的雞最為鮮美。”
“嗯,明白了我一會就燒一只來吃。”袁州淡定的看完介紹,然后決定吃一只來壓壓驚。
這就是袁州剛剛等到新品種尼西雞的反應。
而看著竹筒雞端上來的加布里埃爾和袁州的想法如出一轍,這么香/珍貴的雞那肯定是要先吃為敬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