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怪男高音激動。
這個世界連造紙術也沒出現,也即是說,文學創作還處于極為精簡的史書階段。
古今中外,在造紙術、印刷術出現之前,因寫書成本太高,主要的資源都投入到更實用、更迫切需要的歷法、史書編撰,剩下的資源也會用在詩歌記錄上。
故事只口口相傳,成書的幾乎沒有。
比如在大天朝,從唐朝開始出現傳奇故事,到明清,各種話本才大范圍普及開。
四大名著,皆出自明清。
除去詩詞被唐宋寫絕,后來文人無奈,只能轉向戲劇與話本,更重要的原因還是寫書的成本。
晉代左思寫一首《三都賦》,才多少字?
竟然洛陽紙貴!
把十個曹雪芹放在晉朝,他們也寫不出《紅樓夢》啊!
破產的曹家,沒錢買紙!!
故而,在丹妮“發明”龍氏紙、真龍印刷術之前,冰與火之歌的世界也走簡單直接的史記風格。
寫史,當然要簡單、明了、直接。
故而,學士們縱學富五車,編出來的戲劇也干巴巴的。
就好似那敦倫之事,一種陽上陰下的姿勢,一用就是幾千年。
忽然某一日,奴隸灣蹦出個龍女王,弄出一套《108種春啼之術》,那些干巴巴的人兒,能不驚艷?
文學技巧與科技一樣,都是在不停發展,不信你去看看古代名著。除了用詞華麗、語句優美、人物飽滿,在故事轉承、情節設計、劇情沖突、水字數等方面,可能還不如網絡上的大神作家。
呃,就是水字數,別以為名著就不水文,天底下寫的,就沒不水文的。
有時候作者故意水,但更多的時候,作者也不知道自己在水文。
比如《西游記》,吳承恩肯定不愿水文。
可《西游記》中經常出現這樣的橋段:唐圣僧被妖精捉走,悟空好一場打斗,打不過,去請某某某來幫忙......明明我們讀者都知道悟空的經歷,偏偏作者還要借悟空之口,對著某某某,再把悟空之前丟師父、斗妖怪、遇到的麻煩,詳細說一遍。
這不是水文是啥?
還有,悟空、八戒、沙僧與妖怪打架前,很多時候都會自報姓名來歷,也即是用一首很長的口水詩裝逼,從出生到現在經歷的人生大事,娓娓道來,說的是朗朗上口,滑溜膾炙。
第一次聽,只覺驚艷,可后面第二次,第三次......第n次之后,你會選擇快進。
悟空和八戒不僅介紹自己,還介紹他們的兵器,金箍棒和九齒釘耙的來歷、功用也編成順口溜,一遍又一遍地重復說。
說白了,這段劇情在文中的意義只有一個:裝逼!
我怎么怎么牛逼,我的兵器怎么怎么牛逼,不是裝逼是啥?
若讓網絡作家來寫,他也會裝逼,甚至比老吳裝的更頻繁。
遇到一個妖怪,不裝個十次八次逼,都對不起那么好的妖精人設。
可網文作家裝逼一定會換著花樣,各種腦洞地裝。報名號、炫武器,就算有,也只會出現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