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公子,護衛隊用的那種多管槍,還真是帶勁兒……”返回司令部途中,馬克龍忍不住眼紅道:“我們什么時候能裝備上?”
“不會大規模列裝的。”趙昊卻給他潑冷水道:“趙士禎發明的迅雷銃,只是小批量制造出來,讓護衛隊拿著試驗一下的。”
“但試驗的結果很不樂觀,缺陷太大了。”一旁陪同的大侄子忙點頭附和道:“比如成本太高,結構太復雜,擊發時故障率居高不下,而且重新裝填也太繁瑣,因此還沒法投入實戰,更沒法大規模列裝。”
“這樣啊。”馬克龍失望的輕嘆一聲道:“還以為騎兵的時代要終結了呢。”
“那得等加特林問世才行,他這個迅雷銃,充其量只能算是‘加特木’”趙公子笑著打個哈哈,不愿多提這款槍。
‘迅雷銃’是趙士禎的諸多天才發明之一。雖然大侄子如今以鑄炮聞名集團,主要精力也放在不斷改進火炮性能上,但火槍才他上輩子的小情人兒。
在搗鼓出隆慶式之后,他就一直想要再做突破。這位天才的武器大師敏銳意識到,限制火槍發揮更大威力,徹底取代冷兵器的桎梏,不在射程上,而是射速!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火槍只要射得快,就可無敵于天下!
起先他的思路是仿效佛郎機,將火槍改為后裝子銃式。這樣在戰前將子銃事先裝好,作戰時輪流裝入槍管中發射,射擊速度自然飛起。于是美其名曰‘掣電銃’
但這一過于超前的思路,被趙昊無情否決了。
其實西班牙人早就有類似的設計,但一來打造金屬子銃過于昂貴。二來后膛裝彈的話,漏氣的問題很難解決,這樣不但導致彈丸速度下降,射程大打折扣,更容易糊射手一臉。所以這種槍更像概念產品,以目前的工業水平,想要實用怕是辦不到。
于是趙士禎另辟蹊徑,他吸收了三眼銃的優勢,給隆慶式身上裝了若干銃管。所有銃管共用一個槍機,每發一槍后轉動銃管,即可再射一管,以此來達到連發的效果。
這種槍械的概念和樣子,很有加特林的意思,故而趙昊稱其為‘加特木’。可惜與掣電銃同樣復雜昂貴,甚至裝填時比前者還困難。在一場戰斗中,所有槍管打光,基本沒可能重新裝填。
但迅雷銃最大的好處是,因為槍管與鳥銃完全一樣,所以射程和威力不打折扣。
所以雖然沒有大批量裝備的可能,但如果給特殊部隊小規模裝備——比如保衛處的護衛們,那迅雷銃短時間內爆發出的強大威力,足以壓制住騎兵的沖鋒,或者達到以少勝多的效果。
這一點,已經在方才的戰斗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趙昊沒想到,趙士禎異想天開設計出來的異形槍械,在特定場合下還真能派上大用處。這讓他同意趙士禎,先制造兩百支,給保衛處試用一下。
拜‘迅雷銃’所賜,被擱置的‘掣電銃’設計也得以復活,趙昊同意他先試制幾桿樣槍出來,看看有沒有改進的價值。
不過無論是迅雷銃還是掣電銃,就算將來真的改進實用了。比如掣電銃進化為霍爾步槍那種可以列裝的后裝槍,趙昊都不打算裝備海警部隊,更不會給保安隊使用。
除了控制成本、保證制式武器可靠性外,還有一個不足為外人道哉的原因,就是他提出的有限代差理論。
這絕非杞人憂天,從那個費爾南多身上就能看出來。常年處于戰爭狀態的人和國家,對可能影響戰爭天平的新武器和新發明,有著異乎尋常的敏銳和渴求。
趙昊不禁下了決心,為避免過早引來歐洲人的刺探,要讓費爾南多和他的伙伴們,到基隆去挖一輩子礦……
所以說,好奇心害死貓啊。沒事兒不要瞎打聽……
ps.不好意思,就一更了。困成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