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多電池一起工作,萬一要是通風沒做好,放出的氫氣積少成多,火花發電機打個火花,直接全員火化……
他想出的解決方法是,將兩根金屬棒分別插在不同的電解液中,并用另一種電解液來消耗鋅反應時產生的氫氣。
經過反復實驗,徐光啟發明了一種雙液電池。這種電池有圓柱形的陶瓷外殼,內有一個小一號的圓柱狀中空玻璃筒,筒底以豬膀胱膜扎緊。
他在內膽中注入硫酸銅溶液,插入銅棒,在外膽中注入硫酸鋅溶液,插入鋅棒。兩種電解液通過豬膀胱這種天然的半透膜相連接。
這種電池非但解決了伏打電池電壓容易下降的問題,而且還能充電,可以反復使用,所以它還是一種蓄電池。可謂大大的改進,趙昊欣然將其命名為‘光啟電池’!
這次試驗的電力,就是由八罐串聯在一起的光啟電池提供。
~~
第三個是升壓線圈,這個簡單,就是纏線圈嘛。趙公子念書的時候就纏過,對這一步還是很有自信的。初級線圈的圈數很少,纏上二十圈膠皮電線就夠了。次級線圈導線要盡量的細,這樣能多纏幾圈。
根據電磁感應的原理,理論上兩者圈數的倍數,就是電壓增幅的倍數。大概纏它個……兩萬圈就夠了。結果他當然半途而廢,后來研究所用了足足三年,才生產出足夠細的膠皮電線。
第四個就是儲存高壓電的電容了。
這一步現成的,因為在科普展覽館中大出風頭的萊頓瓶,就是雖然原始但效果很好的高壓電容。
徐光啟還設計出一種以堆疊油紙和錫箔,再用石蠟密封的油浸紙介電容器,但還在改進中。這次為了萬無一失,所以用的還是萊頓瓶。
第五個是火花隙,這個更簡單——就是兩個相距僅幾厘米的小銅球。徐光啟又給其中一個小球加了滑道,通過轉動一旁的木質螺栓,可以改變銅球間距,從而改變發射功率。
至于第六個天線……比火花隙還簡單,更沒啥好說的了。就越長越好使唄。
第七個底線,弄跟導線綁上塊銅板,往地上一埋,搞掂。
趙昊一直覺著,七個部件自己搞掂了五個,已經稱得上無線電之父了。
但他看到除了這七件套之外,桌上還有個裝置——兩道盤成蚊香似的螺旋狀銅條,安裝在個絕緣的木軸上。一盤蚊香上接著天線和底線,另一盤則與電容和火花隙相連。
這由徐光啟加上的第八個部件,是一個可調電感器,可以讓電磁波頻率固定在某一個值,以實現通訊的保密性與選擇性。這是趙昊之前壓根沒想到的。
趙公子憑良心掂量一番,還是將無線電之父的頭銜,讓給了徐光啟。
那自己就是無線電的爺爺了,也不錯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