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紗布。”
“線剪。”
凌然得到了獨立操作的機會,手里的節奏,卻沒有絲毫的變化。
等在手術室里的普外住院醫,羨慕而驚訝的注意到了這一點,沒有吭聲。
對于普通住院醫來說,都非常難得的機會,對凌然來說,其實已經不算是很特殊了。
事實上,凌然得到的機會,早就比住院醫們要多的多了。
單論創傷處理的話,急診科的住院醫在長達三年的規范化培訓中,也只需要完成10例外科清創縫合術就可以了,還是作為助手。
當然,急診住院醫需要掌握的不僅僅是清創縫合,理論上,規培要求他們得做5次心肺復蘇,2次洗胃,5次心臟除顫,5次氣管插管……等等項目。
但就國內的環境,能把所有項目保質保量完成的規培醫院屈指可數。
大部分規培生都得自己爭取臨床操作的機會,而能有機會做到兩三百次清創縫合的……
要說凌然在這方面有什么經驗欠缺的話,也就是來手術室的機會很少。
“彎剪。”
凌然仰起頭,活動了一下脖子。
器械護士將彎剪遞給凌然的同時,趁機盯著凌然看了好幾秒鐘,小心臟砰砰的直跳。
凌然面色冷峻,毫無所覺。
凌然喜歡做醫生,最喜歡的就是如手術室這樣的環境。
他如果做公務員,一定會被同事認為是吹毛求疵;他如果去做工程,估計也不會被甲方乙方所喜歡;但是,哪怕他做的是最小的手術,也不會有人會因為他要多檢查兩遍出血點而催促。
凌然一邊操作,一邊清晰的喊出器械名:
“0號線。”
“鑷子。”
“紗布。”
趙樂意聽的有些好笑。
一般的醫生其實是不會這樣喊的,尤其是主治以上的資深醫師,嘴里說的大部分都是閑話,一些油膩的中年醫生,不是在開黃腔就是在開黃腔的路上,要什么器械,就是一伸手,或者干脆自己拿。
配合的好的臺上護士,也不用醫生喊出器械名,自然會將正確的器械遞給醫生。
醫生看的爛熟的術式,手術室里的護士看的更熟,知道醫生下一步需要什么。
不過,凌然沒有這種經驗,也不熟悉護士,就會自然而然的喊出來:
“血管鉗。”
“有齒鑷。”
“顯微眼鏡。”
凌然喊的越是準確,趙樂意就越覺得有趣,不過他的笑容并沒有維持多久。
“你用顯微眼鏡做什么?”趙樂意原本還在做自己的事,聽著不對,連忙看過去。
只見凌然擺正了患者的手,針線已經忙碌起來了。
“手部撕裂,血管吻合并肌腱縫合。”凌然頭都沒抬,用兩個詞就回答了趙樂意,比給器械護士說話的時候要敷衍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