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名醫生忍不住小聲討論。
“a方案怎么變態了?”一名小護士坐在示教室的桌子上,很擔心的問旁邊的主治醫生。
青春活潑的小姑娘的要求,是30歲的老男人無法拒絕的。主治露出單身了30年的微笑,道:“祝院士的a方案是要保血供的。這樣能夠保證牽拉以后的肌腱的強度。”
“然后呢?”
“然后?”主治露出呵呵的笑容,道:“然后就束手束腳了唄。”
“為什么?”
“因為……”主治不知道該怎么說,想了想,道:“這么說吧,跟腱內側的血供是從脛后動脈來的,又分了三到四個的穿動脈,肉眼幾乎看不到的,跟腱外側的血管區也差不多,只是來源是腓動脈,你得把它們都繞過去。”
“總共要繞開8個小血管?”
“還有無數的小動脈的小分支,祝院士也希望能繞過去,保住跟腱周邊的血管網。血管是給跟腱供應營養的,血管網保住了,跟腱的營養供應量大,就能更快的恢復,有點開放性的外科手術,然后得到微創手術的效果的意思。想法是挺好的,可要實現,基本是不可能的。”主治呵呵的笑出了聲。
“豈止是想法好,簡直是理想主義。”又一只住院醫感同身受。
202斤的住院醫咕嘟咕嘟的喝著礦泉水,面帶憂傷的道:“有理想總是好的嘛,祝院士把方案做出來的時候,也知道難度的,所以才推到現在。”
“推到10年后都沒用,避開全部的血管網這種事你能信?不可能的。就算是現在的達芬奇之類的機器,把血管網全部標記出來,該切斷的還是會切斷的,每個人的血管位置都不一樣,哪里是那么好避開的。”
“所以,方案a里面,我記得說,最后要恢復血管網的,如果不慎切開的小血管太多的話,就要做血管縫合?”
“神經病!”主治嗤之以鼻。他倒不是對方案本身有什么看法,相反,主治對于方案的可怕和作用,是有相當的認識。
所謂的血管網,那真的是細細密密的網狀結構。
理論上,小血管都是有代償能力的,也就是切開了,過一段時間,身體會自己配置血管,重新做連接的。
偏偏祝院士認為,這種代償太慢了,既影響運動員的恢復速度,也影響恢復的質量。
阿喀琉斯之踵的位置,恰恰是人體血供最差的位置,在這里進行破壞性的開放手術,結果卻想要快速恢復,高質量的恢復,那就是緣木求魚。
從普通人常做的跟腱微創手術的效果就可以看出,微創手術因為盡可能的保留了跟腱周圍的組織,所以恢復的不僅快,而且質量也很不錯。
然而,微創手術是不能達到高強度縫合跟腱的效果的,所以,祝同益院士的方案,干脆就等于是一個開放性的微創手術。
在理論基礎不完備,設備器械不完善的情況下,寄希望于外科醫生本身的技術水平來達成目的。
這種思維模式,也是祝同益多年前就嘗試過的,一些時候失敗了,一些時候成功了。
但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方案的難度是顯而易見的。
主治等人的嗤之以鼻其實也是因為,他們對方案的難度有著極大的理解。
研究中心的外科醫生們,就好像一名平日里學習成績很不錯的學生,信心滿滿的參加了一次奧數水平的摸底考試,被打的體無完膚以后,發現有轉校生窩在教室后面刷奧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