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媛反而呆了呆,問:“您答應了?”
“為什么不答應?”凌然反而奇怪。
他并不反感這樣的要求。
凌然自己就是超級想要做手術的人,對于外科醫生渴望做手術的**超級能理解,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他也愿意給予方便。
在他的準治療組內,呂文斌已經學習tang法縫合有一段日子了,馬硯麟同樣是主攻跟腱修補術,雖然會與余媛形成競爭,但并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大部分醫院的大部分科室,主力術式都是那么少數幾種,一群住院醫們學習其中一種或幾種是再正常不過的,既不可能也沒必要,給每個人分配一種術式。
余媛與馬硯麟有進度上的先后,這樣的分配,在其他治療組里已經非常好了。
“人多久到?”凌然沒有等余媛調整好狀態,又追問起來:“你剛才說的跳遠運動員,送到了嗎?”
余媛連忙道:“正在辦理轉院,大概兩個小時后到。”
“手術條件呢?”
“可以立刻做手術,他本來就在準備了……”余媛說著拿出平板電腦來,放出對方的病歷和影像片子。
凌然先是大致看了看,再道:“那就準備一下,你做一助。”
“哦……好……”余媛露出笑容來。
“再把我寫的病歷補全。”凌然起身讓出了位置,再道:“看看能不能形成一篇論文,關于入路改良的。”
凌然說完,轉身就走。
“您放心吧。”余媛握緊拳頭,開始給自己加油。
自這個時刻開始,余媛給自己的加油,就再沒有停止過了。
因為醫生們,開始源源不斷的運送病人過來。
為運動員診療,尤其是考慮到運動醫學的診療,對醫生們來說,也是一把雙刃劍。
若是做的好了,自然會得到技術精湛的評語,名氣較大的運動員,更能帶給醫生較大的名氣。
與之相對應的,做的不好了,帶來的評語自然也不會令人愉快的。
有的骨科醫生有向運動醫學發展的需求,就會愿意給運動員做手術,但運動醫學從來都不是骨科學的主流。
對于這些醫生來說,若能妥善的轉診病人給靠譜的醫生,也是不錯的選擇。
尤其是那些來自地方醫院的醫生,他們有資格來參加本次“國際運動骨科學術大會”,卻不見得真的在運動骨科方面有突出的水平,或許在當地是很突出的,到了滬上以后,就沒有那么突出了。
許多醫生在當地醫院做的不錯,本來就不缺病人,加上本地也沒有運動醫學的環境,參加了會議以后,更樂意介紹病人們來骨關節與運動醫學中心求醫,順便再看看凌然的手術。
凌然自然是來者不拒。
只要祝同益院士愿意釋放病床,凌然就愿意揮舞手術刀和持針鉗。
真要說起來,他還舍不得離開骨關節與運動醫學中心呢。這座有180張核定病床的研究中心,如今只用了50張病床都不到,對于這種暴殄天物的行為,凌然是看不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