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好好說話,朱嫻也不能尖叫出來,只是繃著臉道:“我沒事了。”
“沒事了最好。”余媛并不多說,結束了查房,才對護士道:“把31床的尿檢和血檢加急,別等人走了才出報告。”
護士為難的道:“報告都是統一送到市里去檢查的。”
八寨鄉有個弱雞的檢驗科,里面的檢驗員連個醫生執照都沒有,但也是領導親戚,所以,他們平常的檢查項目都是直接送到區醫院里去的。
遇到有檢查的想,就給班車司機10塊錢帶一小箱子樣品,再網上傳回來報告打印,也比他們自己檢驗簡單準確。
義診這幾天的檢驗量大的離譜,不過,對于常年做體檢為生的區醫院,還是能夠承擔的。但是,與平常不同,義診幾天的送檢是檢驗員自己開車去送的,算是他一生中最具有工作價值的時刻了。
余媛看看表,道:“這樣,你把31床的檢驗的底單拍個照給我,我找人去催一下。”
她能找的人就是凌然了。
凌然也沒有二話,立即在“義診工作群”的微信群里,將底單的照片發了出來,并了“區醫院檢驗科老王”,寫道:王主任,心梗患者要求出院,請加急處理其報告。
凌然發言出來沒有兩秒鐘,名為“領隊-呼吸科洪”的微信號也發言了,同樣是了“區醫院檢驗科老王”:同意,請加急處理。
接著,就見微信號“霍從軍”也復制了前者:“區醫院檢驗科老王”,同意,請加急處理。
區醫院檢驗科的老王大約是不在微信前面,沒有立即回答。
群里在線的醫生,卻在兩名大主任表態以后,變的積極起來。
先是手外科的王海洋主任醫師沒有加,只說了一句:同意。
接著,就見同來的普外主任也湊上了熱鬧:同意,請檢驗科加急處理。
對于同來義診的醫生們來說,檢驗效率低,是他們很不習慣的一個因素。在云醫的時候,檢驗科里雖然多有關系戶,但也有用來干活的老黃牛,老黃馬,老黃狗,再者,檢驗科里的大部分工作,都與儀器設備有關,差不多的時間,總能得到差不多的結論。
區醫院的檢驗科就比較水混了,一方面,依靠體檢生存的區醫院有巨量的檢驗任務,因此也竭力的招募各種老黃,另一方面,不干活多拿錢又是區醫院生存的黃金標準,這就使得拖延變成了常態。
幾位大主任,早都看不習慣了。
再過了幾秒鐘時間,微信群內,“區醫院肖康”發言了:王主任,請速完成加急檢驗任務。
肖康是區醫院的副院長,也就是想要做凌然老丈人,并被區醫院的醫生們認為是大有前途的那位。
在他發言以后,微信群內就為之一靜。
接著,群里的區醫院的醫生,開始飛快的排起了隊形:
肖院長說的對。
堅決服從肖院長的指示。
堅決完成任務!
“區醫院檢驗科老王”的發言在人群中一閃即逝,沒有激起絲毫的波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