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之下,凌然向來是嚴格要求的做派,但也不至于到吹毛求疵的程度。
畢竟,人體各有不同,強調一個統一的數值,或者卡某一個特定的紅線是沒有意義的。
偏偏凌然今天的要求卻異常的高。
就連超聲刀的輸出頻率等等,都是調整來調整去,不停的變化,令呂文斌和馬硯麟不明覺厲。
凌然依舊是莫不言聲的狀態,老實講,能說的,術前會診的時候都說過了,他現在的操作,完全就是試出來的。
超聲刀是依靠高頻振動來完成切割和凝固的醫療器械,從某種程度上,這種最高頻率可以達到5萬hz以上的刀頭,已經是相當黑科技的存在了。
它的能量輸出越大,切割能力就越強,而能量輸出低,切割能力就弱,但凝固止血的能力就強。
同樣一個醫生,用超聲刀做手術,要比用電刀做手術,快三分之一都不止,效果還會更好。
別的不說,同樣是止血,用超聲刀1秒鐘能搞定,電刀就要5秒鐘。
而這多出來的4秒鐘,電刀一直靠著組織,破壞肯定會更多。
超聲刀同樣也會有破壞,所以,凌然就要選擇合適的頻率和時間,既能完成切割和凝固,又不損傷組織。
就連鈦夾的角度,都是特別調整測試過的。
到時候關了腹,膽管和其他組織都是擠到一起的,再加上肌體的自然蠕動,鈦夾放的不好,很容易就有并發癥出現了。
不過,這些全都是小概率事件,如果不是病人陳驍旺的要求的話,原本是不用這么細致的。
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正是他的要求,讓凌然有了一個模板和目標。
臨床醫學,從很多方面來講,都是沒有具體數據的。超聲刀的能量放低一點,放多低呢?鈦夾放的注意些,具體是多少角度呢?都是沒有公式的。
外科醫生的價值往往也就體現于此。
一名外科醫生的經驗,是無數次的操作與無數次的思考積累出來的。遵循正確的步驟,做正確的操作,年代久了,成功率就提高了。
相比之下,循證醫學發展至今,也依舊是個寶寶,每個步驟都循證,是做不到的。
但要做好一名患者,再循著一名患者的模式,做的更多更好,對于一名外科醫生來說,是能做到的。
或許不會讓世界因此而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
但會讓世界更有希望,更美好一些。
……
又飛京城了,“網絡文學+”大會方讓我過來唱一句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