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前捶擊則是有一定的機械力的。
在已經多次嘗試了除顫儀以后,再重復電擊一次,就能得到滿意的結果?
事實上,按照現今的指南的指導,單次除顫是成功率最高的,之后的多次除顫,雖然有效果,但效果是完全不能夠于首次除顫相提并論的。
凌然如果有足夠多的時間,他也許還可以再嘗試用除顫儀兩到三次,但在時間窘迫的情況下,凌然嘗試其他的方式,或許更具風險,但可能確實更有效。
這也是完美級的心肺復蘇專家與只懂得看指南的普通醫生的區別之一。
普通醫生是沒有選擇權的,因為除了指南提供的方式以外,普通醫生根本不會精修心肺復蘇的技能。ICU和急診的醫生可能懂的要多一些,但要說能達到專精級的,都是寥寥無幾。
而指南所提供的,永遠只是最基礎的方案。
實際上,光是看心肺復蘇的指南多年以來的變化,就能體會到它的不完美,不完善,以及不靠譜。比如早期的心肺復蘇指南對胸外按壓的要求是60-80次每分鐘,88年的時候改成了80-100次每分鐘,2010年則強調高質量的胸外按壓要保證100次每分鐘以上。
用馬后炮的觀點來看,88年以前接受心肺復蘇的患者,要是遇到一個精準把握胸外按壓次數的醫生,能不能活不一定,后遺癥肯定要多不少。
臨床醫學始終是一門經驗醫學,成功才是最好的理由。
凌然選擇了胸外捶擊的方案,他成功了,那就證明了他的經驗和觀點的正確性。
“太大膽了。”阮高歌望著凌然,不知道該說什么。
這要是失敗了,那同時失去了妻子和孩子的丈夫,如果悲痛欲絕的想以起訴醫院和醫生,胸前捶擊或許就會變成律師口中的錯誤動作。
當然,成功就不會受到指責了。
“現在剖嗎?”產科主任看著有些恢復的心跳曲線,已是屈起了雙臂,戴上了乳膠手套。
旁邊幾名尚在發呆的主任也都像是被喚醒了,一起看向凌然。
“再等一下,等一下……”凌然并沒有“與民同樂”的歡喜起來,依舊是保持著客觀的謹慎。
病人的心跳剛剛恢復,并不意味著她就能立即接受一次急診剖腹產手術。
雖然以云華醫院產科主任的技術來估量,她可能只需要幾十秒甚至十幾秒,就能將胎兒從母親的肚子里剖出來,但要說產婦的身體會因為這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而反應不及,那就是想多了。
立即剖腹產,相當于將產婦的性命,再次放上賭桌。
雖然終究是要賭的,但凌然還是希望自己這邊的牌能更好一些。
“冰帽,再拿冰袋來,給體表一并降溫……”凌然同樣緊盯著監視器上的曲線和數字,口中下著新的命令,并用低沉的聲音對產科主任再一次道:“再等一下。”
“好。”產科主任有心反對,但還是咽了下來。她選擇相信凌然的判斷。
圍攏在四周的多名醫生,也都沒有說出反對的話來。今時今日,眾人更相信凌然締造奇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