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朱翊镠也意識到了,任何事情都會有不利或反對的一面。
況且這次還是戰爭。
關鍵還是與外國戰爭。
而最為關鍵的還是抗日援朝,人家日本根本沒有找大明的茬兒嘛,為何要幫助朝鮮去打日本人呢
戰爭可是需要燒錢死人的呀
肯定還是有許多人不能理解,也仍然不相信日本進攻朝鮮,其實終極目標是要針對大明。
日本想在有所作為,并建立屬于他們的勢力范圍,大明是他們繞不過去的一座大山。
許多官員都不相信不能理解,就更別說許多百姓了。
起初連李成梁這樣的大將都難以置信,日本竟會有如此宏大的理想,還會問他們有這個能耐嗎
但李成梁的觀念逐漸改變了,不僅認識到自己的短處,也認識到其他民族的長處,不再夜郎自大。
可其他官員呢
還有百姓呢到底有多少相信又有多少能理解的
所以這個時候抗日援朝,指定會出現反戰的情緒。
遼東的底子如何大家心知肚明,能折騰得起嗎
吉林、黑龍江又不能指望。
這是很現實的問題。
果然,很快便得到遼東各方面的反饋,反戰的人不在少數。
王象乾與田義都有點著急,兩人商議好,一道來找朱翊镠了。
田義先開口稟道“萬歲爺,無論是遼東的將士,還是遼東的百姓,都有反對抗日援朝的呀”
朱翊镠點了點頭,平靜地說道“這本在朕的預料之中。”
“萬一反抗情緒高漲,恐怕對戰爭不利呀”田義擔憂地道。
“朕知道,遼東這邊好不容易解決女真與蒙古族的問題,緊接著又要與日本開戰,肯定有擔心害怕的,但朕早就說過此戰不可避免,還是盡量安撫吧,做好他們的思想工作。”
歷史上這一戰,雖然最后以勝利告終,但著實坑苦了大明。
戰死許多將士,又害得遼東人生不如死,最后竟發出“生于遼不如走于胡”的感慨,其實這樣間接給了滿族在遼東邊外成功崛起的機會。
日本以豐成秀吉為首侵略朝鮮,而朝鮮承平已久軍備廢弛,在日本軍隊下望風披靡,如李成梁所說不堪一擊。
朝鮮國王李昖不得不放棄王京漢城退至平壤,不久又退至義州,不得不請求大明支援,并提出“愿內屬”。
日本攻占漢城之后,毀墳墓,劫王子,掠府庫,朝鮮八道幾乎全被日本占領,大明決定抗日援朝。
當時,以李成梁長子李如松為東征提督,率領薊鎮、遼東、保定、山東諸軍出兵朝鮮。
雙方互有損傷,日本被迫議和。
沒過幾年又挑起戰火。
這次打了一年多時間,直至豐成秀吉病死,導致日本軍心動搖,大明與朝鮮軍才在幾個月后將日本趕走。
根本就不是朱八戒想象的那樣,他還想著一兩個月結束戰斗。
這怎么可能
最后抗日援朝雖以勝利告終,但這場戰爭共持續七年之久,之后給遼東軍民帶來了沉重的兵役和徭役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