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朱翊镠和柳成龍,參加旁聽的王象乾、李成梁、鄧子龍與田義。
關于朝鮮內屬大明的問題,旁聽的那幾個都想聽,之前皇上為何拒絕
經過這次戰役之后,朝鮮方又重提此事,皇上的態度是否會改變
朱翊镠不緊不慢地說道
“關于朝鮮內屬大明的問題,這些天朕確實在認真考慮,毫無疑問,我們與日本已經結下梁子,假若大明這時候不接納朝鮮,以日本的狼子野心,勢必還會來攻擊搶占朝鮮領地。”
“可朕在此之前之所以拒絕,的確是有所顧慮,朕剛剛收復滿族與大部分蒙古族,可以說都是嗷嗷待哺,大明的政策不斷向他們傾斜,壓力很大,以至于京城反對的聲音此起彼伏。”
“假若再來一個朝鮮,朕不知道國民怎么想,柳丞相明白朕的意思嗎”朱翊镠望著柳成龍氣定神閑地問道。
柳成龍聽著有點懵,因為他們希望的“愿內屬”大明,并非與原女真族、蒙古族那樣入籍大明成為大明一份子。
作為朝鮮,只是想將大明繼續當作宗主國,以尋求大明的保護。
柳成龍這時候代表朝鮮國,故而也不會退縮,明明白白地說道
“圣朝皇帝陛下,或許我們的表述讓您誤會了,我們朝鮮提出愿內屬大明并非入籍大明,只是成為圣朝的藩國,我們不需要享受原女真族、蒙古族那樣的待遇,只尋求大明的庇護。”
議事就應該這樣,坦誠布公。
朱翊镠也直截了當地說道“朕其實傾向于柳丞相所說的方式,但這種內屬的方式,也不是不進讓人擔心啊。”
“請圣朝皇帝陛下不妨直言,只要能保證朝鮮不受外來勢力的欺負打壓,我們一定會給圣朝足夠的補償。”
“好,柳丞相快人快語,畢竟庇護朝鮮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就像這次出兵援助你們,不耗費一百萬兩銀也得耗費七八十萬,打仗打的都是錢呀”
朱翊镠索性打開天窗說亮話,先說斷后不亂,這個時候就不必客氣了。
他接著又說道“這一次朕友情援助你們,但世間所有的幫助都只是救急不救窮,維護本土的安全終究還是得靠你們自己,倘若日本不斷挑釁,大明也無法做到常年四季支援你們。”
“明白,當然明白圣朝皇帝言之有理。”柳成龍不住點頭,“我們以每年進貢的方式內屬大明,不知可否”
這正是朱翊镠最傾向的方式,而這方式的重點在于每年進貢多少。
如果只是按照之前朝鮮國進貢大明的方式與標準,顯然是不夠的。
這便是需要明確協商的地方。
“那柳丞相認為每年該如何進貢,進貢實物還是銀兩又進貢多少”
朱翊镠直問,也不轉彎抹角。
談到這兒,王象乾與李成梁他們都明白過來了,原來朝鮮主動提出愿內屬并非入籍大明。
而皇上之所以沒有答應,也是因為擔心朝鮮每年的進貢,抵不上支援朝鮮所需的軍費開支。
假若真是這樣,就得不償失了。
抗日援朝一兩次肯定沒問題,畢竟是鄰居,有著深厚的友誼。
就像朋友間借錢,借一兩次指定沒問題,但不能老借,超過三次,即便再好的朋友,都得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