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日本使者回去,明確傳達朝鮮方的要求,豐臣秀吉等頭領震怒。
日本的目標是建立亞洲大帝國,這還只是試探性地進攻朝鮮,便遭到瘋狂地抵抗,那后面還怎么玩兒
簽署互不侵犯條約
哼,強者才有說話的資格,朝鮮憑什么與日本簽署互不侵犯條約
就是讓朝鮮來侵犯,小樣兒,他有這個能力嗎還互不侵犯條約
然而使者反復強調,朝鮮只是仗著有大明撐腰,已成為大明的內屬國了。
可以豐臣秀吉為首的許多官員,依然不信邪,就不信大明年年月月能罩著朝鮮,眼下明軍不是撤出朝鮮了嗎
那就先假裝答應朝鮮,讓朝鮮將人放了,然后立即進兵,越快越好。
而且這次也不打水戰了,直接進軍朝鮮內陸,看大明怎么庇護朝鮮
這個不信邪的方案,居然得到了日本大多數官員的同意,仿佛一次失敗讓他們受盡了屈辱,一定要找補回來。
如果說之前對這次試探性的進攻朝鮮抱著三分熱情,畢竟日本這個時候國內的問題都還沒有解決呢。
經過這次失敗的戰役后,居然讓他們對進攻朝鮮的熱情瞬間飆升,現在得有八就分熱情了,就是不信邪。
同時也很想檢驗一下,大明這個東方大國到底有多大能耐。
要想建立亞洲大帝國,大明是一道必須跨越的坎兒。
如果區區一個朝鮮都搞不定,那還談何建立亞洲大帝國
總而言之,一次失敗竟讓日本戰斗的欲望得到空前高漲。
而此時的朝鮮國王李昖等,還以為與大明簽了條約后,有大明這座靠山罩著,再也不怕日本來犯了。
盡管之前他們也想到了,日本或許會因為失敗而瘋狂進攻,可那是在沒有大明承諾保護他們的時候。
如今大明已經答應朝鮮內屬,會保護朝鮮的安全,還怕什么呢
殊不知,朝鮮方還是低估了日本的狼子野心。
而這份野心恰恰就是在不信邪的理念支撐之下一步一步發展起來的,可以說支撐了日本幾百年。
后來歷史也不斷被證明,不信邪的理念似乎刻入日本人的骨子里。
說得難聽點,這種不信邪的理念就是人心不足蛇吞象。
說得好聽點就是有理想有堅持,可稱作是一種永不放棄的精神,或者說已經衍變成了一種民族氣質。
日本人確實有這樣的氣質。
雖然他們位于東方,但卻有在這個時候西方國家彰顯出來的“狼性”。
世事都有兩面性。
這種不信邪的精神或許會帶來致命的傷害,后來歷史確實證明了。
但也不可否認,這種不信邪的精神同樣為日本帶來了莫大的榮耀。
不信邪的精神能夠成就許多偉業。
民族由一個個人組成。
不信邪就是偏執嘛,偏執的人大多獨孤甚至痛苦,但他們所創造的成就往往也是許多人所不能比的。
因為那種人身上有一股勁兒,不怕輸不信邪,不達目的決不罷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