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太后召見申時行的地方,在她平時念經誦讀的佛堂。
只有她們兩個,其他人一律屏退。
李太后倒也直接,請申時行坐下后便開門見山地道
“申先生,今日請你來,是關于立新皇后一事,不知申先生有何想法”
看吧,果然就是為了這事兒。
申時行謹慎地回道“太后娘娘,此前皇上不是已經答應皇后娘娘,要立鄭淑嬪娘娘為后嗎”
“申先生的意思是,贊成”
“不知太后娘娘問過皇上沒有”之前在內閣討論過,所以這會兒申時行回答時也顯得不慌不忙有條不紊。
“镠兒十有會同意。”
李太后雖然用“十有”,但語氣其實是非常肯定的。
“皇上答應皇后娘娘在先,如果皇上真心不反對立淑嬪娘娘為后,恐怕臣也只能恭賀皇上與淑嬪娘娘了。”
申時行按照已經想好的思路,組織語言小心翼翼地回道。
“申先生絲毫不覺得有甚不妥嗎”李太后緊盯著申時行問。
“太后娘娘,恕臣直言,皇上與淑嬪娘娘一直相得甚歡,故臣不知太后娘娘說的`不妥`是指什么”
“可鄭淑嬪曾是鈞兒的嬪妃。”李太后忽然將音量拔高兩分。
果然與之前內閣商議的一樣,李太后就是耿耿于懷這個。
“太后娘娘,臣竊以為,此情皇上與淑嬪娘娘不在意,他們舉案齊眉彼此尊重,難道太后娘娘忍心拆散他們”
“我沒想拆散他們,只是反對立淑嬪為后。”李太后索性挑明了說,進而又嚴肅地道,“申先生是讀書人,又是首輔,難道全然不顧道德與倫理”
“可太后娘娘想過沒有倘若皇上執意要立淑嬪娘娘為后,難道要臣等公然與皇上對抗嗎”
因為來之前申時行就清楚這件事上自己該如何站隊,所以此時的態度很明確,也不拖泥帶水。
“我一直很好奇,你們這些讀書人為什么能夠忍受”李太后有點無語。
“不瞞太后娘娘,其實之前臣與兩位王閣老就此事專門討論過,立誰為后固然是國家大事,但也是皇上的私事,倘若皇上不開心,與皇后關系不好,于國家而言絕非好事。皇上與淑嬪娘娘情投意合相得甚歡,太后娘娘難道忍心挑起無謂的矛盾與紛爭嗎”
李太后臉色凝固了。她本是一個玲瓏剔透的人,從申時行這番話中,可以獲得幾個重要的信息。
第一,內閣已經商議過。
第二,一致同意立鄭淑嬪為后。
第三,內閣不允許有人從中作梗包括她這個太后,因為這涉及到后宮乃至整個朝局的穩定。
第四,這件事說到底還是取決于皇帝本人的態度,只要皇帝同意,其他人無話可說,也無權干涉。
第五,申時行變得強硬了,與之前相比,不再唯唯諾諾,別人說什么便是什么,而是有著自己的態度。
李太后沉吟不語。
這一刻,她感覺自己勢單力薄,恐怕無力逆轉這個結果。
申時行感覺到了李太后的沮喪,進而安慰道“太后娘娘,臣建議立后一事由皇上自己抉擇,給予皇上最大的信任與支持。倘若強行干涉,勢必會引發不愉快,相信太后娘娘肯定也不希望看到這樣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