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爾哈齊又不得不扭頭請教努爾哈赤“大哥,發現解釋不清楚,越解釋問題越多,這可怎么辦”
努爾哈赤道“很簡單,給他們三個選擇吧,同意入籍大明還是不同意又或是中立同意居左,不同意居右,中立者原地不動,先看看。”
“不給他們任何提示嗎”
“提示往往帶有傾向性。”努爾哈赤說道,“讓他們遵循自己的內心吧,不必多想,然后作出第一選擇。”
“這樣,似乎不合適吧”
“其實,師父也沒有解釋太清,況且即便解釋清楚了,又能怎樣終究只是語言而已,代表不了什么。”
“”舒爾哈齊很是無語,大哥明擺著就是通過不作為來消極對抗。
但他又不得不承認,確實沒能很好的消化大明皇帝提出的民族政策。
發現說起來好像很簡單,十幾個字而已,可真正細化開來,要想解釋清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時半會兒根本解釋不清,越解釋越亂似的。
其實,究其原因還是在于大漢民族與其他各族長期以來形成的那種對立對峙、相互鄙視的姿態。
就像讓京城里的人坐在一起討論是否愿意接納女真族人一樣,肯定討論不出結果,只會越討論越亂。
性質其實是一樣的一方是否愿意接納,一方是否愿意加入。
雙方都有固有的刻板印象,靠一次討論絕對不會有什么結果。
這也是努爾哈赤本心并不愿意召集族人討論的原因之一。
如果討論,肯定需要領頭人率先表態,而舒爾哈齊又不希望帶著態度引導族人。
這樣,看似很開明的征詢族人的意見,其實也并不開明。至少達不到想要的效果。
在這個層面,努爾哈赤終究還是比舒爾哈齊看得更“遠”一些。
在舒爾哈齊看來,好像將問題交給族人自己來決定,就能夠得到一個完美的答案一樣。
其實遠非如此簡單。
族人終究還是需要引導,不然要意見領袖作甚
但在一片喧囂中,努爾哈赤與舒爾哈齊還是讓族人,在沒有他們的引導下首先表了態。
雖然族人口口聲聲說聽他們的,他們怎么選族人就怎么選。
結果將族人代表一分為三。也就是有三分之一支持入籍大明,三分之一反對,三分之一中立觀望。
這倒也在努爾哈赤的預料之中,因為沒有事先表態引導嘛,只讓族人隨心做出忠于自己內心的選擇。
在努爾哈赤看來,這種看似開明的做法其實是無效的,并不能說明什么問題,最后主要還是得看他的。
這時候不能沒有意見領袖。
舒爾哈齊決定道“這樣吧大哥,與你師父協商一下,三弟我帶領愿意入籍大明的族人先加入。”
“三弟果然是第二個尼堪外蘭。”努爾哈赤帶著恨意。
“要不然怎么辦”舒爾哈齊不以為意地道,“一個月后必須給你師父一個明確答復啊。大哥總不能到時候說族人一個都不想入籍大明吧”
“”努爾哈赤沉吟不語,但似乎確實也想不出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