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接著,第二天是九大卿,第三天是九小卿。
在這個節骨眼兒上,二十二位重臣,沒有一個落下。
有皇帝的旨意,探望張居正的時間都不長。
具體談了些什么,朱翊镠也不知道,但多多少少也能猜出一個大概,無非就是那幾點:
第一,看看張居正的身體到底怎樣;第二,問問張居正是否真心乞骸骨歸鄉;第三,回鄉后望張居正保重身體,盡早還朝視事……
再深的問題,因為時間,因為人事,肯定也無暇談及。
……
在探望張居正這三天時間里,朱翊镠拒絕見客。
就連馮保他都不見。
每天的時間基本上都陪在李太后身邊。一來為了避嫌,二來李太后的心情甚是失落:張居正要離開京師最少長達六個月,對將來的朝局她又不可預知。
有朱翊镠在她身邊陪伴著,她感覺踏實許多。
這三天時間里,他們母子倆幾乎無所不談,難得有這樣好的機會,想到什么聊什么。
但聊得最多的依然還是牽動朝局的張居正。
其次是朱翊镠的個人問題,待張居正離開京師,就要將選王妃的事提上日程了,王妃一定,就要成親,隨即議藩、就藩……
因為選王妃只剩下程序,所以李太后特意問到就藩的問題,而就藩首當其沖的就是選定藩地。
李太后關心朱翊镠想去哪兒。
關于這個問題,朱翊镠自己當然也想過,還讓馮保幫著想呢,肯定不會走原本歷史上潞王的老路。
所以,藩地的問題,朱翊镠確實還沒有考慮清楚要去哪兒。
他想等完婚后再考慮。
關鍵,他還想著通過自己的事例,找到一個解決大明十分臃腫的藩王郡王制度的方法。
發展到萬歷年間,各地藩王的問題若遲遲不能得到有效解決,大明就會像背負著一個不斷滾動的大雪球一樣越來越重,最終會不堪重負被活活累死。
……
三天的最后一天。
到了散衙的時間點兒,馮保心有靈犀一般地出現了。
頭兩天,他像忽然消失了似的沒有來過慈寧宮。
馮保來,簡單行禮后,第一句便是:“娘娘,潞王爺,張先生已經接待完了二十二位大臣。”
“反應如何?”李太后迫不及待地問道。
“娘娘,那些大臣好像沒有什么太大的反應,對萬歲爺的圣諭也沒表現出啥不滿。”
“是嗎?”李太后詫異地道。
“據奴婢所知,好像,確實是那樣。”
“那張先生堅持下來了嗎?”朱翊镠接著問道。
他想著,三天接見朝臣的時間里,張居正肯定受過苦。
“沒問題。”馮保道,“張先生當然支持下來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