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镠望著司禮監呈送上來的藩王列表,想著藩王改革該從哪兒著手。
但頭是真的很大很大。
自明朝建立以后,太祖朱元璋在吸取歷代分封的基礎上創造性地建立了明代藩封制度,后被歷代皇帝奉為萬世不變的祖訓,并一直延續至明末。
朱元璋在世時共冊封二十五王,追封一王,其中燕王朱棣通過發動“靖難之役”登基稱帝,另有十王因罪或無嗣封藩被除,傳至明末的有十四王。
建文帝朱允炆冊封三王,后俱被廢除;明成祖朱棣冊封二王,其中一王被廢;明仁宗朱高熾冊封八王,追封一王,傳至明末有四王;
明英宗朱祁鎮前后冊封四王,其中郕王朱祁鈺即后來的明代宗,傳至明末二王;
明代宗朱祁鈺冊封三王,其中朱見深由太子被廢為沂王,后被復立,即明憲宗,傳至明末一王;
明代宗朱見深冊封七王,傳至明末二王;明孝宗朱祐樘冊封五王,追封一王,傳至明末一王;
明世宗朱厚熜冊封二王,追封五王,其中裕王朱載垕,即后來登基為帝的明穆宗;明穆宗朱載垕冊封一王,追封一王……
總共有五十八位冊封藩王,十六位追封藩王,其中有四位承繼大統當了皇帝,當然也有差不多一半的藩王因事被廢或無嗣而除封。
其實整個有明一朝歷代皇帝共冊封藩王有六十八位,追封有二十位。其**有五位承繼大統,即燕王朱棣、郕王朱祁鈺、沂王朱見深、裕王朱載垕、信王朱由檢(這一位老兄看來是沒有機會登場了)。其中一位被追遵為皇帝,即興王朱祐杬。因事被廢或無嗣而除封二十九位,至崇禎十七年(1644年),共計藩王三十三位。
藩王以下什么郡王、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就不用說了,簡直多與牛毛,可謂泛濫成災。
總之,朱翊镠將這一部分人稱之為大明的“蠹蟲”、“寄生蟲”,啃噬、蠶食著大明的基業。
所以必須對其進行改革。而改革的目標是讓他們實現自力更生,不能再依靠朝廷的接濟供養了。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艱巨的任務。
因為事關重大牽連甚廣,朱翊镠暫時也沒有對外透漏這方面的信息,只對李太后和張居正聊過這事情。
但由于尚未形成一套完整而可行的方案,所以也只是表面聊聊,而沒有做深入地探討。
對于朱翊镠而言,初步的想法還是有的,無論采取什么樣的方案,肯定要逐步推行,不可能一蹴而就,上來就針對所有皇室。
需要由點到面,從個別到一般,簡單地說,首先要有針對性,針對某一位藩王或郡王,然后推及全部。
原本他想著以他自己這個潞王為突破口,但現在顯然已經不成立,當了皇帝自然便失去了代表性。
“萬歲爺,不知您統計這些皇室數據作甚?”馮保好奇地問道。
之前他隱隱中好像預感到了什么。
因為朱翊镠雖然沒有與他明言,但似乎流露出了這個意向。
“太多了嘛。”
朱翊镠看似風輕云淡地回道,繼而反問:“伴伴難道不覺得嗎?”
“的確很多。”馮保點點頭,又試探地問道,“莫非萬歲爺有想法?”
“朕早就有想法。”
“那萬歲爺怎么想的呢?”
“這些皇室每年花掉朝廷那多錢,伴伴你說,如果他們能夠自力更生該有多好!能為朝廷省下多少錢?”
“萬歲爺,您是在說笑吧。”馮保嘿嘿兩聲笑,“讓皇室宗親自力更生?這怎么可能嘛?不可能,不可能。”
“怎么不可能?”
“第一這是祖制,不能改;第二,朝廷對皇室宗親本就掣肘諸多,他們哪有能力自力更生?不是奴婢嚇唬,倘若萬歲爺忽然給他們斷糧不再奉養,那他們十有**會餓死。”
朱翊镠心里當然明白,馮保說的沒錯,原本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