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朱翊镠只是大體上談及遼東與寧夏兩個方面的問題。
但朱翊镠的認識與見解,尤其是對李成梁與哱拜,讓他在驚嘆之余,內心中又充滿了喜悅:泰和皇帝與萬歷皇帝大不一樣,準確地說萬歷皇帝遠不及泰和皇帝——這才是國家的希望。
因為戚繼光不止一次去過遼東,對遼東的局勢以及李成梁都有所了解,可對寧夏的局勢以及麻貴、哱拜缺乏一定的認知與判斷,所以也無法給朱翊镠提供一個良策,只能全力配合。朱翊镠想前往寧夏,他責無旁貸護駕。
在他眼里,無論是遼東的問題,還是寧夏的問題,只要用心認真對待,朝廷給予支持,就沒有解決不了的。
就像當初他被調來薊鎮一樣,也面臨著重重困難,但因為有了張居正的力挺,加上他自己的努力創新,困難很快迎刃而解,換來薊鎮十來年的太平。
所以,他相信遼東與寧夏面臨的問題也一樣。朱翊镠如此關心,且都有獨到的見解,問題怎么可能解決不了?
況且,他打心里越來越喜歡,越來越佩服乃至崇拜朱翊镠了。
……
臺灣海峽上,幾十艘船只在馬棟強勢地號令下緩慢前行。
由于此前遭遇一輪海盜襲擊受到重創,所以一個個變得更為謹慎。
尤其是總指揮馬棟,每前行一段距離都會派人先去探風,確保前后左右沒有風險才下令前進。
如此一來前進的速度慢了一些。
但馬棟心里也踏實一些。
這天海風狂掠,海浪一浪高過一浪向他們船只撲打而來。
沒轍,他們的船只無法前進,只能暫且停下。
因為風浪太大,馬棟又只得下令將所有船只聚集在一起。即便如此,船只在海上也是顛簸搖晃厲害,嚇得船上的人尖叫不斷。
朱翊鈞與王喜姐更是因為第一次坐船而頭暈,沒有大風大浪船只穩定前行時感覺還好,可一旦顛簸搖晃,他們便感覺頭昏目眩,難受得要死。
而且暈船的還不止他們兩個,隨同而來的士兵與沿海的居民也有。
一時間叫苦連天,既擔心海浪將船只掀翻了葬送大海,又擔心這個時候遭遇海盜或倭寇的襲擊。
朱翊鈞本來就憋著一肚子的氣,而且還是從被挾持之日開始,就沒有釋放過,反而越積越多。
遭遇海盜襲擊后,馬棟又不聽他指揮執意前行,更是讓他覺得憋火。這會兒海浪來襲,他頭昏目眩已經將肚子吐空了,更是惱火,不禁破口大罵。
他罵天,罵地,罵朱翊镠,罵鄭妙謹,連同馬棟也一塊兒罵。
馬棟只當沒聽見。
不然還能怎么著呢?
人家是番王,總不能將他一刀殺了或推到海上去喂魚吧?
忽然,只聽一名士兵大聲驚叫:“不好了,我們的船漏水了。”
接著,又有一名士兵驚叫起來:“我們乘坐的船也漏水了!”
再接著,是士兵恐懼的尖叫聲:“不是漏水,而是船底下有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