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蘄州城居民的飯后談資,全都圍繞著李時珍展開。
自從湖廣巡撫王之垣派來官兵將雨湖包圍,人們就十分好奇。
雖然李時珍在當地頗有醫名,可依然引起當地人的紛紛質疑。
“神醫”這個稱號是朱翊镠賦予的,現在也得到胡誠的高度認可。
可蘄州城沒有人這樣稱呼李時珍。
李時珍的名聲在當時乃至當世并不怎么響亮。歷史上,他的名聲是在《本草綱目》出版面世之后,也就是在他死后,而且是在死后若干年。
因為《本草綱目》出版面世時并沒有得到人們的高度關注。
這時他在蘄州城也就一位小有名氣的醫生,與“神醫”還相差甚遠。
所以能得到朱翊镠的邀請,而且如此隆重,好像沒有他不行似的,自然會有人覺得這事兒有點不可思議。
“太醫院的御醫都治不好德嬪娘娘的病,難道李醫生就能治好?”
“全國各地的醫生那么多,為什么單獨覺得李醫生能行呢?”
“聽說從京城早就來了一位太醫,與李醫生在雨湖邊住了幾個月呢,也不知道他們在里頭研究什么。”
“更讓人好奇的是,給德嬪娘娘看病嘛,讓李醫生自己進京就是了,他又不是不認識路?為什么皇帝爺還要從京城派人來接?不覺得奇怪嗎?”
“這事兒是蹊蹺,不過與咱們這些人無關啊,咱就看看熱鬧。”
“你們說會不會因為其它什么原因?”
“還能有什么原因?”
“我聽說呀,李醫生走南闖北那么多年,準備編寫一本醫學巨著……”
“切,再牛的醫學巨著皇帝爺又沒有讀過,況且能牛到哪兒去?不就是一本醫書嗎?又不是治國大道。”
“也是,醫生終究不及書生香。”
“……”
盡管質疑聲滿天飛,也有人想到因為醫學巨著,可就是沒人相信。
醫生本來就不是吃香的行業,尤其是民醫,當時地位更是低下。
這也是為什么李時珍父親李言聞不愿意李時珍跟著他學醫的緣故。
李時珍在十四歲時隨父到黃州府應試,中秀才而歸。可由于李時珍出身醫生世家,自幼熱愛醫學,并不熱衷于科舉,其后曾三次赴武昌應試均不第,最后決心棄儒學醫一心鉆研醫學。
當時讀書人的地位還是很高,所以要說一位民醫因為寫一本書而得到當今皇帝如此青睞,打死也不相信。
就這樣,在一片議論、質疑、猜測聲中,張大壽與顧青云率領精挑細選出來的二十四名錦衣衛抵達蘄州。
當天便將李時珍接走了。
李時珍也沒有帶隨行人員,只帶了他兒子李建元。
胡誠本想去看望張居正一趟,然后再進京。可一琢磨,自己讀過《本草綱目》,這時候不與李時珍在一起感覺不好,也就作罷。
王之垣派來的人馬一直將他們安全送出湖廣才返回。
張大壽自然認得胡誠,只是談不上什么交情,但他很想知道《本草綱目》到底有多牛,為什么朱翊镠看得如此之重,仿佛價值連城。
這天,一行人到了河南。
吃完飯趁著李時珍與李建元不在旁邊,張大壽便問胡誠:
“皇上費那么大的勁,就是為了一本醫書嗎?”
“噓,途中不要議論這個。皇上的用意難道你不明白嗎?”
“明白當然明白,只是好奇嘛。”張大壽一副八卦的眼神。
“那也得等到安全抵京后再打聽。”
這一路上胡誠小心翼翼,任何時候都盡量避免談及《本草綱目》。
“難不成還有人敢搶不成?”
張大壽不明白《本草綱目》的價值,自然不及胡誠那樣小心。
“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張靜修孩子被搶就是給咱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