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镠明白陳太后此問何意,搖了搖頭回道:“母后,她們不是跟隨淑嬪進宮,而是孩兒選出來送到淑嬪身邊。此事說來話長,孩兒當初并未想取而代之當皇帝,這只是其中一個選擇,而且不是孩兒心之所向。”
“母后知道镠兒一直向往的是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生活。”
“對,當初孩兒料到皇兄會清算張先生并推翻否定他的改革。為此孩兒做了許多準備工作,竭力杜絕皇兄將大明推上一條不歸路,然而皇兄死不聽勸,退而求其次,孩兒只得選擇取而代之,坐到皇帝的位子上了。”
關于此情陳太后之前有所了解。
“镠兒,翊坤宮里的近侍,就是那時候安插在淑嬪身邊的嗎?”
“嗯,記得與母后、娘說過,如果皇兄聽勸,孩兒就轉身離開了。這件事兒起初連淑嬪都蒙在鼓里,這也是為什么孩兒一直覺得虧欠她,并一直在娘與母后面前維護她的原因所在。”
“哦,镠兒這樣解釋,母后就明白了為什么這里的近侍只聽淑嬪的話。”
“母后也可以對她們發號指令的。”朱翊镠敏銳地道,“她們不敢不聽。”
“母后不是這個意思,母后不需要她們聽我的話。”陳太后也敏銳地道,“母后只是好奇,今天總算問明白了。”
“母后有事兒盡管吩咐她們,可能母后覺得她們太冷,不易親近對嗎?”
“對對對!”陳太后莞爾一笑,“其實母后就是想說這個。”
“她們是死士,當然不像其他近侍那樣平易近人,甚至有時還冷冷地不想搭理別人,這不過是她們的職業要求。如果母后覺得不怎么習慣,有事兒直接找淑嬪溝通就好了。”
“嗯,知道。”陳太后欣喜,隨即又感慨地道,“母后越來越佩服镠兒的細膩與膽識,現在想來,镠兒走了一條非常大膽、別人想不到也做不到的道路。這個镠兒得承認吧?”
“算是吧?”朱翊镠點點頭,以大明皇室子弟的身份坐到皇帝的位子上,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之所以能夠成功,當然與他周密的謀劃不無關系。
但他覺得還有重要的原因:這個歷史節點對他有利。
萬歷皇帝才剛親政地位不穩,加上自己作死,非要清算張居正,而兩宮太后又非常寵愛他這個曾經的潞王,無疑給他鉆了一個空子。
可謂是天時地利人和,才造就了他這個大明王爺能成功當上皇帝。
不然大明王爺一個個被當豬豢養起來,如何坐到皇帝的位子上?鄭恭王朱厚烷建言幾句被關十九年……
一念及此。
朱翊镠話鋒一轉,誠摯地說道:“但孩兒走上這條路,如果沒有母后與娘的力挺,孩兒也難以想象后果。不瞞母后說,孩兒與之懌當時為什么沒有急著要孩子,就是做好了死的準備。”
“哦,原來如此!”陳太后恍然頓悟。
“這事兒,好像還真是第一次與母后言及。以本朝的大環境,母后當能想象孩兒當時所面臨的壓力。”
“當然能想象。”陳太后點點頭。
“孩兒能有今天,一直很感謝母后與娘對我的寵愛與支持,也感謝之懌與淑嬪一直以來對我的不離不棄。”
“嗯,但母后倒是覺得镠兒最該感謝的人應該是你自己,我們這些人最多都只是在關鍵時刻推你一把,任何時候起決定作用的,終歸還是自己。自己不努力,誰也幫不了你。”
“母后言之有理!”朱翊镠點頭贊同。
成功的人,尤其是經歷一番曲折才成功的人,最感謝的人應該是自己。沒有自己的堅持與執著,有再多的貴人相助,到頭來恐怕都是一場空。
“現在好了,镠兒沒有辜負我與你娘的厚望!”陳太后感慨地道,“現在唯一讓我們放心不下的就是你大哥了。”
“母后,有一件事孩兒其實一直想告訴你,但一希望母后暫時不要告訴娘。”
“什么?”
“大哥已經在臺灣一次兵變沖突暴亂中死去。”
“……”陳太后表情凝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