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必須的,這是皇帝爺頒發下來的國策,身份證具有唯一性,代表每個人在大明擁有自己合法的身份地位,以及存在的合法依據,以后無論做什么去哪兒,咱都得出示身份證。”
這樣啊,田地不能不要,如果因為舍不得十文錢而分不到田地,那孰重孰輕哪個劃算不言自明了。
經過一番醞釀與討論后,天下人都涌向各地能夠辦理身份證的衙門。
天下窮苦百姓也很積極,畢竟都盼著國家盡快分給他們田地。
當然,尚未想明白或是實在掏不出來十文錢的人也還是有的。
但只是少數。
故而身份證推行起來,相對于清田均田大計,切斷對皇親國戚的無條件供給等國策,相對要容易得多。
任務量雖然也很大,可這個事兒做起來并沒有那么難。只要將個人信息收集起來,利用設計好的模具制作一張證明自己身份的金屬卡片容易。
伴隨著身份證制度的推行,也可以促進更準確地普查全國人口。
朱翊镠剛登基不久,就曾下旨普查全國人口,后來又要統計軍戶數量,但因為黑戶、流民過多,這兩個方面的數字都還沒有完全有效統計出來。
事實上,沒有身份證,不將每個人備案,不將他們的唯一性確定下來,普查人口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兒。
即便能夠統計出來一個數字,也只是一個概數,而不會很準確。
這就是為什么關于大明全國到底有多少人口一直沒有定論的緣故。
這個爭議一直很大。
比如:據《明實錄》所載,大明人口峰值為七千一百八十五萬,但大部分學者認為實際上逾億,也有學者指出晚明人口接近兩億。
大明戶口峰值出現在晚明,這個結論基本上沒有異議。
但對于具體時間點與人口數,不同學者有不同的說法。
有人認為明末人口有六千余萬,也有人認為實際人口大約為一億,還有認為萬歷年間大明人口達到峰值,實際人口在1.3億至1.5億之間,甚至有人認為約有1.97億人口,并推測1655年明清之際人口谷底約為1.2億人。
所以,大明到底有多少人口,并沒有一個明確的數字,估計永遠都不會有人清楚地知道。
即便有像《明實錄》記載的那樣得到一個數據,也不準確,因為大明有許多黑戶與流民,而黑戶與流民很難計入官方數據。
利用推行身份證制度與普查人口并行,朱翊镠希望得到一個有關大明人口相對比較準確的數字。
也只能說是相對準確了,畢竟即便在嚴格的京城都查不準實。
瞧鄭妙謹的父親鄭承憲,不就藏著兩個胡姬沒有被查出來嗎?像這樣的現象肯定還有,絕非個例。
但無論如何,推行身份證制度,普查人口,利國利民毋庸置疑,朱翊镠的目標都要在泰和元年完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