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太后又讓馮保退下。
要說首輔申時行的態度有七八分明確,那馮保的態度就有十分。
馮保的態度在李太后意料之中,畢竟人家與鄭淑嬪一直走得近。
但申時行的態度出乎李太后意料之外。因為在她的刻板印象里,申時行最擅長端水了,通常不會明確表態,盡力讓雙方都滿意,可這次……
“難道真的是我錯了嗎?”打發走馮保后,李太后不禁喃喃自語。
“我不該干預?還是想多了?”
“朝中大臣到底怎么想?”
“天下讀書人恪守的禮儀與道德標準難道也都變了嗎?”
“或是因為镠兒具有絕對的威權,以致于讓朝中大臣與天下讀書人都三緘其口,明明想反對卻不敢跳出來?”
“……”
李太后腦海中有許多個疑問。
但馮保最后說的那一點,她不想承認也得承認,兒子不像他老子風流好色恨不得天天嘗鮮。
兒子是一個用情至深的人,若非皇后臨走前懇求,兒子連徐文穎這樣的好姑娘都敬而遠之。
恐怕這輩子再也不會與其他女人有染了,皇后已去,那兒子身邊只有鄭妙謹、趙靈素與徐文穎了。
再讓兒子甄選嬪妃難于登天,禮部為這事兒不知請奏過多少回,哪回不都是石沉大海般沒有反應?
那皇后只能在這三位中選了。
但首先得排除趙靈素。無論趙靈素有多善良多漂亮多乖巧,“奴婢”的思維已經滲透到她的骨子里。
那么鄭妙謹與徐文穎誰更合適坐上母儀天下的位子呢?
平心而論,若非鄭妙謹的曾經,的確要比徐文穎合適。
徐文穎什么都好,就是太任性,從她的行為方式中就可看出。為了愛什么都敢做,愛就愛,不愛就是不愛,愛憎分明,不會委曲求全。
而鄭妙謹可剛可柔,善隱忍,知進退,大局觀很強,這一方面要完勝徐文穎,馮保用“能謀善斷”來形容算是恰當不過,的確是個好內助。
可這道坎兒為什么就過不去呢?李太后長嘆一聲,出了佛堂,有了孫兒孫女,這里已經不是她的心之所往。
……
馮保從慈寧宮出來,便第一時間趕往翊坤宮。
在他眼里,做奴婢的當然要緊緊抱住主子的大腿。
這本無可厚非嘛。
想當初緊緊抱住李太后的大腿,讓他風光了將近二十年。
可如今已經李太后的天了,明顯漸漸朝著鄭淑嬪傾斜。
李之懌在,他還不敢這樣說,可現在趨勢已越來越不可阻擋。
申時行在暗中打聽他關于立誰為后的態度,他又何嘗不是?
而且他比申時行著急多了。
緊緊抱住鄭淑嬪的大腿,對他將來無疑又多出一道保障。
他也已經打聽清楚了,以申時行為首的內閣成員贊同立鄭淑嬪為后,而與鄭淑嬪相處了有一陣子的陳太后更是贊同,只剩下李太后與朝臣兩道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