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御駕親征一般流程如下:由皇帝本人提出口頭申請,然后大臣們以各種理由阻攔,皇帝本人繼續堅持(必要時可附帶威脅、耍賴、殺一儆百等措施),再到大臣們無奈表示同意,最后皇帝發布書面聲明詔告天下。
以上流程需要耗費許多時間,而耗費時間的多少通常又取決于皇帝本人的權威,以及大臣們的嘴炮水平。
這繁瑣的過程朱翊镠直接省了,其方法還是通過先搞定幾個頭目,像申時行、吳兌、徐學謨、馮保、陳炬他們都表示贊同,然后再搞定嘴炮水平最高的六科廊言官,基本就可以定調。
點兵點將由吳兌負責,祭祀由徐學謨負責,因為已經做了準備,只需一天時間完成即可。
這樣看,朱翊镠決定的“三天之后”出征其實并不緊促。
該交代的也已經交代完了,對申時行、馮保、徐學謨、吳兌、王安,以及鄭妙謹與李太后都交代過。
……
不得不承認,從整體來看,中國歷朝歷代的皇帝并不熱衷于御駕親征。
除了開國皇帝需要靠御駕親征來實現統一之外,后繼的皇帝們基本都不帶兵的,像康熙皇帝這種既愛打又會打的實在是個案。
而事實上,大部分非開國皇帝的皇帝御駕親征都以失敗告終。
最悲慘的當然是明英宗朱祁鎮,干脆自己成了俘虜。
反觀歐洲世界,皇帝們的戰斗熱情充沛多了。往遠了說,希臘、馬其頓作戰都是國王掛帥。近一點的有歐洲三十年戰爭、七年戰爭,皇帝、國王都領兵出戰,更不用說近代史還貢獻出了像拿破侖這樣的戰爭天才。
說實在話,中國的皇帝多數看不上所謂的軍事才能。在他們看來,一個杰出的皇帝,最重要的是馭人,是把合適的人應用到合適的位置上,形成巧妙的制衡,讓所有人都聽命于己。
至于具體操作層面的內容,則不是皇帝應該考慮的問題。
所以除了情況確實危急,需要皇帝亮相表態,或是皇帝本人有軍事方面的特殊愛好之外,御駕親征并沒有什么實際的必要性。
而且,在中國的語境下,戰略戰術的最高級別一直是“不戰而屈人之兵”。
比起純粹的武力,那些外交上的縱橫捭闔、政治上的以德服人,似乎更受推崇,或者至少這些手段在表面上看起來更加冠冕堂皇。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大概是皇帝們自己都不好意思承認:他們中的很多人體質絕對不達標。
自小嬌生慣養,長大后后宮三千佳麗,就這身板兒,換成是誰也不愿意大老遠跑出去親征活罪吧?
……
對這次御駕親征,最興奮的人當然莫過于朱八戒了。
他早就想見師父努爾哈赤,曾經不止一次問過朱翊镠。
這回終于如愿以償了。
除了興奮之情,朱八戒還關心自己去的身份。
“師祖,您自封大元帥,而大將軍由岳父擔任,那徒孫擔當何職?”
“你的職務還是保護師祖呀。”
“啊?不用沖鋒陷陣打仗嗎?”
“應該不需要你。”
“哎!這樣啊……”朱八戒不禁有兩分索然,喃喃地道,“保護師祖固然比什么都重要,可徒孫也想與師父一道并肩作戰呢。上了現場,總得馳騁兩下吧?”
“領兵作戰不是打打殺殺,你并一定在行。先去學習觀摩,這次有許多高級將領參與,包括李成梁的兒子,是一次寶貴的學習機會,你要好好珍惜。”
“徒孫知道了。”朱八戒點點頭,但還是覺得有點不帶勁。
“你隨師祖出征,讓相沢就在坤寧宮陪伴皇后不用回去吧。”
“哦。師祖,要不封徒孫一個先鋒官做做吧?”朱八戒又不死心地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