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镠也沒有刻意加速,軍隊尚未抵達廣寧,便收到乾清宮著火的消息。
他不禁心下一沉。
雖然著火僅限于乾清宮,燒毀的范圍有限,并不算大。
但怎么說這也是一件大事兒。
尤其是在這個節骨眼兒上。
朱翊镠能感覺到鄭妙謹此時此刻所承受的巨大壓力。
立鄭妙謹為后時就有朝臣反對,立朱常洵為太子時更有朝臣反對。
張四維去世,由于支持張泰征不必辭官回家守制,朝臣反對者更多。
鄭妙謹這時候無疑處于議論的風口浪尖,這場火來得也太不湊巧了。
張四維過世的時間點也是趕巧,剛好在他出征后的第三天。
以致關于張泰征是否需要辭官回家守制必須由鄭妙謹來決定。
壓力自然落到鄭妙謹頭上了。
好在交代過王安,讓他從中點撥提醒,不然當初讓張泰征接任真定府知府這步棋,就成了一步誤人誤事的廢棋。
朱翊镠想著,如果這會兒他在京的話,情形或許不一樣。
收到信息后,朱翊镠沉吟半晌,而后作出這樣幾道指示——
第一,關于張泰征不必辭官回家守制二十七個月是皇帝的旨意,皇后與首輔都不過是奉旨行事。
第二,乾清宮著火需立即重建,多采用磚石,而少用木漆結構,同時加強避雷防火等措施的建設。
第三,乾清宮著火無論是人為還是天災,都屬意外突發事故,并非什么天譴或有違天和,此乃迷信,有再敢造謠唯恐天下不亂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等于是下了三道旨意,然后派人八百里加急趕緊送往京師。
對乾清宮著火一案的處理,戚繼光與王象乾表示贊同,可對張泰征不必辭官回家守制的事表示不解。
這也難怪,畢竟是在以孝治天下的古代,有幾個人能像張居正那樣,將國家利益擺在第一位?
雖然說自古忠孝兩難全。
但在古代當與忠孝發生矛盾時,更多的人傾向于先孝而后忠,認為一個人如果不孝還談什么忠?
這個無所謂對錯,只是認知與理念的問題。這也是朱翊镠為什么沒有強制而采取彈性守制的緣故。
可以根據自己實際情況來決定,不必非得回家守制三年,并沒有強制規定說,一定不能回家守制三年。
朱翊镠與戚繼光、王象乾他們一解釋,他們似乎也能理解,只是感覺這條路走得不會那么容易。
根深蒂固的傳統與理念,哪能會因為一道圣旨就能輕易改變?
……
朱翊镠的旨意很快傳到京城。
鄭妙謹知道這是為她減輕壓力,無論是張泰征守制,還是乾清宮著火,都有人將矛頭指向她。
關于張泰征守制,朱翊镠無疑是將責任攬到自己頭上。
關于乾清宮著火,以強制的手段不許人們隨意造謠。
首輔申時行也頗感欣慰,不然他的壓力太大了,皇帝剛出征不久,朝中就發生這樣兩件大事。
而且都十分敏感,處理起來也是相當棘手,引起頗多爭議,好像他這個首輔有多么無能似的。
如今有皇上旨意,立馬不一樣了。
他支持張泰征不必辭官回家守制三年,與皇上支持效果當然不一樣。
他下令緝捕造謠生事者,與皇上下旨的效力又大大不同。
收到朱翊镠這三道旨意,申時行頓時感覺輕松了許多。
但盡管如此,他知道事情也不會就這樣輕易結束,尤其是守制一事,反對的呼聲依然會很高。
因為皇上的旨意無疑向世人傳遞了一個信號:要改革守制之禮。
其實有人已經預料到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