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許多擁有狹隘民族觀的人對尼堪外蘭的舉動是鄙視的,他們認為尼堪外蘭背叛了族人。
人生就是這樣,山一程水一程,世界就是一個大染缸,只不過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的路而已。
但到底是沉淪,還是清醒,終究要看自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宿命,至于對錯,姑且不論。即便要論,就像尼堪外蘭,誰又能說得清呢?
……
在朱翊镠御駕親征之前,遼東的田地就已經清丈完畢。
但因為遼東連年有戰,人口數量不穩定,居住的地方也不穩定,清丈好的田地并未平分出去。
身份證在這里也沒有一個人一個人地全部落實下來。盡管泰和元年年初就推行開來,可遼東因情況特殊,并沒有其他地方開展得那么順利。
這是王象乾擔任遼東巡撫力主改革做的第一件大事,普查遼東人口,將田地平分下去,讓居住在遼東境的百姓安居樂業,力爭不受戰亂之苦。
有朱翊镠坐鎮,近來遼東肯定無戰亂之苦,王象乾心思洞明,趕緊趁此良機,做他該做的事兒。
在此期間,朱翊镠還讓他發布幾道消息:第一,遼東正在加緊落實身份證制度,遼東境內所有人,必須持有身份證,不允許存在流民、黑戶啥的,不然分不到田地,還將面臨被驅逐。
第二,熱烈歡迎遼東關外的,包括蒙古、女真族人,都可來遼東定居,發放大明身份證,成為大明一份子。只要愿意來,自覺遵守大明律法,都將一視同仁相待,不歧視,不壓迫。
第三,開放鎮北關、廣順關、撫順關、鴉鶻關、九連城關等重要關口,歡迎關外各族人來遼東進行貿易交流,同時下調各關的關稅。
第四,向京城大量引進番薯、馬鈴薯物種,將在遼東推廣種植,同時發展暖棚種植技術,以解決遼東因天寒地凍而引發的饑荒、糧食短缺問題。
這四道指示一經下發,明白人立即能感受到政治風向的變化。
原來可是禁止關外的人隨便進入遼東做買賣經營生意,現在不僅開放,還歡迎關外的人入籍大明。
盡管開放的區域仍然有限,但至少給了許多人希望,況且不是還歡迎各族人加入大明長期定居嗎?
這消息一傳到關外,自然引發一陣騷動,畢竟遼東比關外富裕多了,不然也不會經常冒險犯邊搶殺劫掠?
現在可以自由貿易,還可以申請加入大明長久定居成為大明一份子……
這不等于是開放了嗎?
遼東關內、關外所有人都感覺到了大明王朝政策的變化與傾斜。
總之與之前已經大不一樣了。
普通百姓當然歡迎這些變化。
但像李成梁這些在遼東掌握著絕對話語權的人稍感不適。畢竟這些改動多少會觸犯到他們的利益。
首先,普查人口,讓他們不能再以個人名義蓄養兵士。
其次,清田均田,讓他們必須將田地無償先獻給國家。
再者,這一系列的改革,勢必會加強與關外人的聯系,這樣挑起戰爭的可能性降低,無軍功可立。
而且,李成梁明顯感覺到,皇上這是要將蒙古、建州各族全部納入大明的節奏,如此一來,用皇上的話說,以后就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了。
更沒有戰爭的必要。
當然,李成梁敏銳地感覺到,改革也不是讓他無利可圖,開放邊關,加強貿易交流,不是還有關稅嗎?盡管關稅隨之下調,但薄利多銷。
但無論如何,有皇上坐鎮,他一個總兵官還能說什么呢?
再說,除了與關外各族的聯系與交流加強之外,其它改革也不是遼東的獨創,全國其它各地早就展開了,反而遼東因為戰亂一直在拖后腿。
這樣一想,李成梁心里舒服些,畢竟遼東還是他的天。除了他自己,幾個兒子都把守一方。
戚繼光回薊鎮前已經預料到,接下來遼東會有大變動,所以刻意叮囑,身為遼東總兵官,只能配合皇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