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前面又有四名士兵:右邊的士兵持大型的長方五角形藤牌,左邊的士兵持小型的圓形藤牌,之后又有兩名士兵手執狼筅,即連枝帶葉的大毛竹,長約有一丈三尺左右。
長槍手之后,則有兩名士兵攜帶“镋鈀”,镋鈀為山字形,鐵制,長七八尺左右,頂端的凹下處放置有火箭,即系有爆仗的箭,點燃后可直沖敵營。
如果將這種配置的步兵班加以排兵布陣,就可衍化成著名的“鴛鴦陣”了。
右邊持方形藤牌的士兵,其主要任務在于保持既得的位置,穩定本隊的陣腳。
左邊持圓形藤牌的士兵,則要匍匐前進,并在牌后擲出標槍,以引誘敵兵離開有利的防御位置。
引誘如果成功,后面的兩個士兵則以狼筅把敵人掃倒在地,然后讓長槍手把敵人刺死戳傷。
最后兩個手持鏜鈀的士兵負責本隊的后防,同時警戒側翼,必要時還可以支援前面的伙伴,構成第二線的攻擊力量。
從操練中可明顯看出,這個十二人的步兵班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預定的戰術能否取得成功,依靠每個士兵的分工合作,少有個人突出的機會。
因為戚繼光總督薊遼,所以遼東步兵班也有他的特色在里頭。
稍后李平胡與李如松率領的遼東騎兵,其中包含享譽天下的遼東鐵騎,估計戚繼光的特色就少了。
遼東鐵騎有一部分是李成梁自己花錢蓄養的士兵,也可稱之為家丁,指導軍演的肯定是李成梁父子。
正因為遼東步兵有了戚繼光的參與指導,所以操練時一再申明全隊人員密切配合的重要性,而作戰時更是將一體賞罰作為紀律上的保證。
從操練中可以看出來,步兵班的十二人一組的戰術規定,當然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在敵情與地形許可的條件下,全隊可以一分為二,成為兩個橫隊與敵人拼殺。
也可以把兩個鏜鈀手照舊配置在后面,前面八個士兵排成橫列,長槍手則分列于藤牌手與狼筅手之間,這樣去攻擊敵兵。
不一而足。
雖然在朱翊镠看來,步兵確實沒有擺脫農民氣息,也就是與現代化還相差甚遠,但也必須承認,終其戚繼光與李成梁的一生,可以說,這都是他們的主要戰術。
同時代的軍事家中,提出軍隊戰術現代化的建議與思想,只有俞大猷,可惜他已經死了好幾年。
但俞大猷的建議始終沒被采納,因而壯志未酬飲恨而終。俞大猷本人不可能理解,他的建議所涉及的問題和要引起的后果,已經超出了軍備問題,乃至波及到政治。
就是朱翊镠也只是讓張居正暫時參詳研究,試著改革,而不敢大刀闊斧式的立即進行。
比如俞大猷曾就提出并要求親自率領“閩廣大船數白艘,兵數萬”。
如果一旦成為事實,那么有關各省的財政就要從原來的小單位之間的收支而變成中央統一管理才行。
與之相應必須作出改變的,中央后勤必須配套跟上,人員必須增加,而且必須一掃茍且拖沓的作風,保證規格與數字的準確性,才能取得預期的行政效果,以與現代化軍事技術相配合。
然而,俞大猷沒有像戚繼光、李成梁那樣遵從現實的預見到,在他死后好幾個世紀,上面這些情況在這個以農業經濟為基礎的國家里沒有發生根本的改變。現代化的技術與古老的社會組織冰炭不容。
也就是說,如果不是因為朱翊镠具有后世的思維,俞大猷想使軍隊現代化的計劃,還要推后幾個世紀。
即便是朱翊镠,也只是在嘗試,與張居正一道改革研究當中,尚未投入到任何一場實際戰斗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