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徐文穎一愣:“啥?”
“就是傳遞積極向上的力量。”
徐文穎輕“哼”一聲,好像受到輕視似的,驕傲地扭頭而去。
……
這次派往朝鮮的使者,是李成梁的第四子李如樟。
待行過臣禮,朱翊镠迫不及待地問道:“朝鮮方如何回復?”
“啟稟陛下,朝鮮方說不知情。”李如樟回道,“在朝鮮半島海域內活動的都是日本人,他們偶爾也會劫掠朝鮮,但更愿意劫掠富裕的本朝。”
“就這?”
“朝鮮方已經承諾追查此事,稍后會有使團進遼覲見陛下。”
對朝鮮追查,朱翊镠可不抱什么希望。大明這時候海權觀都如此薄弱,更別說朝鮮了。
而對付日本,依附于大明的朝鮮明顯實力也不夠,不然也不會請求大明出兵援助他們。
朱翊镠派李如樟去交涉,本也沒指望朝鮮能解決多大問題,只是要告訴他們,從今往后,再有船只未經許可進入大明海域,后果自負。
而作為遼東,確實也該加強海上水師的建設了。除遼東灣、渤海海峽,在長山列島、鴨綠江口、鐵山這一帶,也必須有駐軍才行。
稟復完畢后,朱翊镠讓李如樟請他爹過來一趟。
很快李成梁來了。
朱翊镠也不墨跡,直奔要加強遼東水師建設這個主題。其實前幾天已經溝通過一次,遼東主力是步兵與騎兵,還沒有一支像樣的水師。
李成梁雖然很早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但因為主要精力都用在對付蒙古與女真各部落上,對海域的管控自然放松了,這也是眼下整個大明的問題。
大明中后期,曾經強盛一時海軍迅速衰落,使明帝國在北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地區的國家安全空間急劇萎縮,并由此改變了東半球的力量格局,從而影響整個世界近現代史的進程。
大明水師衰落始于正統年間,至嘉靖年間廢弛到谷底,沿海衛所空虛,水師士氣低落,艦隊減少艦船破損,加上海防戰略退步,海防線不得不內縮。
而這種境況到了明末才有所增強。
當然大明水師的衰敗有著多方面的原因。人員的減少,艦隊的缺損,海防線內縮,這些只是技術層面的表現,實際上有著深刻的社會動因。
朱翊镠在王象乾去救人的半個月時間里一直在琢磨,為什么曾經強大的大明水師會每況愈下。
既然要加強水師建設,當然不光是遼東方面,那勢必要找到水師衰敗的原因所在,然后才能有的放矢。
朱翊镠這些天認真分析總結過,大概有這幾個方面的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