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漢人是通過什么來區分定義的呢?主要還是“文化”。
漢人是根據文化來定義的,比如長期具有統治意義的“儒家文化”。
這就是為什么說要控制統治一個地方,首先必須從文化下手。
比方說兩個人接受的文化不同,會導致生活方式與理念都不相同,在一起生活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放大到不同的民族與不同的區域也是一樣適用,必須求同存異。
而是否能夠做到求同存異,通常又取決于另外一個方面,就是經濟上必須保證基本平衡,能平均就更好了。
當然平均不現實。
古代的中原是以農耕為主,跨越長城后,完全依靠農耕是很難生存的,所以這時候就必須選擇游牧業。
長城的作用實際上還是區分兩種文明,即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
從文化上看的話,生活方式被游牧化的人,也就不再是漢人了。
所以,如果漢人王朝想同時統治長城南北,就等于是要統治兩種文明,但這樣的難度系數是非常大的。
也許,姑且說也許,漢人王朝有能力派兵遠赴邊外,但要想統治的話,就必須得在此地駐軍,而想要駐軍就必須有足夠的糧草供給。
然而,想要從中原將糧草運到這邊外的話,恐怕還沒送到,就被運送的人吃完,又或是被人搶完了。
這樣,理論只能選擇就地取材,但駐軍一旦開始游牧生活的話,那么漢人的軍隊也就不復存在了。
所以,中原王朝掃蕩漠北之后,只能選擇撤軍,再回到長城以南。
如此一來,中原王朝出兵漠北也不過是為草原上其他游牧民族掃清崛起的障礙而已,想要統治何其之難!
但其實,總結起來,所有的問題都逃不過一個經濟,中原王朝之所以對長城以北放松治理,主要還是經濟上耗不起。無法為中原王朝帶來利益,反而還要倒貼,得不償失。
對于異族游牧王朝而言,他們可以奴役漢家以供給其龍興之地,但漢家王朝肯定不愿意這樣做。
所以,說好聽點,元、清是統治了北方草原,但說得不好聽點就是,征漢族重稅以養北方游牧。
這也是為什么元、清兩朝可以統治北方,他們是自己人,當然各項政策都偏向于北方,實際上是以中原養北方。
但若中原王朝掌權,肯定不會這么做,寧愿直接放棄。畢竟沒有那么多資源,生產力水平不高,交通不便……
不像現在工業化之后才能養活這么多人,而不必擔心日子不好過了。
所以,說到底重點還是經濟,經濟好了,可以做到求同存異,吸收接受不同的文化;但假若日子沒法兒過了,那即便文化一樣,也是白搭。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還是很有道理的,發展才是第一要務。
帶領他們一道發財致富,才是維持長治久安的最好辦法。
所以,自此之后,女真族人居住的這一大片土地,重點是要發展經濟。
朱翊镠想著,除了國家政策的適當傾斜,也需要調度各方面的人才來。
人才任何時候還是第一生產力。
而東北這邊如何吸引人才呢?
除了“責任與擔當”,這個高大上的理由,恐怕就只有錢最好使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