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東北軍區有人來報,舒爾哈齊已經領兵出發了。
作為東北軍區的總參謀,這是舒爾哈齊第一次代表大明出兵。
說起來原女真族與蒙古族也算頗有淵源,曾經都是被大明趕到邊外,彼此相鄰,有過爭端也有過合作。
如今大明誓要收服各部落,不再滿足于曾經的依附關系,也不再秉持“以夷制夷、打拉組合”的政策方針。
舒爾哈齊清楚科爾沁部的實力,可大明正當氣盛,如何能夠抵擋?
泰和皇帝的強悍與睿智的眼光,勝過大明任何一位皇帝,尤其是收服各部的決心,試問拿什么來撼動?
在舒爾哈齊看來,科爾沁部這時候選擇抵抗,無異于以卵擊石。
站在軍事的角度看,即便要抵抗也得等到泰和皇帝回京再說吧?
然而,以泰和皇帝的能耐,等到他回京,各部落早被收服,軍隊也早接受改編,百姓都忙著生產去了。
眼下的滿族不就是這樣的情形嗎?
到那時還想反抗?
要軍隊沒軍隊,百姓更不干,有大明的無償援助,又提供物種,又傳授農業技術,還鼓勵去中原定居、工作,百姓哪有閑情逸致支援戰爭啊?
這便是泰和皇帝的高明之處。
最大程度保證百姓有田有地日子有盼頭,然后將軍隊的軍權收回,這樣到時候允許你們反抗都不行。
女真族各部,活生生的例子,不就擺在眼前嗎?
當然,不得不承認,百姓都樂意接受這個現實。想必這才是泰和皇帝最大的底氣所在吧。
回過頭來想想,這樣挺好的。
“吃虧”的其實是大明,畢竟女真族與蒙古族對于大明而言都是負擔,至少幾年乃至幾十年都不會改變。
就是比大明落后。
可泰和皇帝為什么愿意“吃虧”,也要執意去做這件事呢?
舒爾哈齊現在也算明白過來,這就是“長痛不如短痛”的道理,與其連年擔心邊患,不如費心費力一勞永逸地解決。
多花人力物力財力,只要能徹底解決,泰和皇帝愿意,從長遠來看,終究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大計。
日子總會一天比一天好起來,不可能永遠都需要大明援助,滿族與蒙古族終有一天會反哺大明。
舒爾哈齊現在可算想通了,還心想如果有機會見到科爾沁部可汗,一定得給他好好上一課。
如果不是一家人也不說這話,原本都是華夏民族的子孫。
大哥努爾哈赤當初就有想法,他都毫不猶豫勸阻,如今原建州女真族人都感激他呢。試想,當初如果反抗,結局會不會像哈達部一樣?
哪來眼下的生活?
雖然眼下依然還困難,可比以前強啊,想一口吃個胖子也不現實。
無論如何,百姓的日子有盼頭。
作為領袖,這不是最大的心愿嗎?
他也不知道科爾沁部可汗是怎么想的,十有八九與他大哥一樣吧,擔心這又擔心那瞻前顧后的。
所以,他也希望科爾沁部可汗最后能學他大哥,識時務者為俊杰嘛,為了本族人的利益,放棄抵抗。
……
第三天,戚繼光從薊鎮也出發了。
科爾沁部幅員廣闊,薊鎮同樣與科爾沁部相鄰。
因與泰和皇帝朱翊镠關系親近,戚繼光對民族政策理解頗深,故清楚這次出兵的意旨——表明決心,在于震懾而不在于大面積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