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
追朱八戒的一名士兵飛馬而回。
“報告戚大帥,朱侍衛在前方三里處停歇,可不見科爾沁部大軍的蹤影,他們此時此刻也正納悶兒呢,懷疑科爾沁部大軍已經退回通遼。”
一夜之間撤軍了?
戚繼光當即又吩咐士兵,馬上返回向皇上請示,而他自己與李成梁領軍繼續前進,與朱八戒會合。
朱翊镠很快收到消息,沉吟片許后便下令繼續前進,大軍直逼通遼。箭在弦上,已經不得不發了。
然而,朱翊镠還是隱隱感覺到,或許這是一個頭疼的問題。
如果科爾沁部真的撤軍了,選擇避而不戰或者不與明軍正面交鋒,只一味退守對明軍固然也是一大考驗。
正如翁果岱所說,科爾沁部幅員遼闊,難道明軍要征服每一片領地嗎?
這談何容易?
科爾沁部沒有派人來交涉,這等于是已經明確表態:不配合。
可他們又偏偏選擇避而不戰,那問題當然有點棘手了。
如果他們一味退避,就是不與明軍正面交鋒,但又不屈服,接下來該怎么辦?難道一座城一座城地打嗎?
可以說,這是朱翊镠最擔心的。
這時候,最好是有開明且愿意配合目光又長遠的領袖站出來,領導部落入籍大明,而不是與大明死磕到底。
只有這樣,工作才容易展開,不然對雙方都不利。
但油米不進的翁果岱顯然還不是這樣的一位領袖,至少朱翊镠還沒有感覺到翁果岱會“變心”。
再說,還不知道翁果岱是否已經失去了科爾沁部的領導權。
總之眼下還不能指望翁果岱。
“陛下,倘若我軍直逼通遼,戚大帥與李總兵兩萬兵力不一定夠。”
舒爾哈齊擔憂地道。
朱翊镠點點頭,又下了一道指示:
“我們再前行幾里路吧,距離他們近些,也好有個照應。”
這樣,很快,朱翊镠與舒爾哈齊也領軍緩緩前進。
……
戚繼光與李成梁兩路大軍終于趕上朱八戒,與之會合了。
朱八戒迫不及待地道:
“戚大帥,科爾沁部大軍害怕,已經全部撤退,怎么辦?”
戚繼光已經收到皇上的旨意,對朱八戒說道:“皇上有旨,繼續前進,直逼通遼。”
“好嘞!”
朱八戒又興奮起來了,他還擔心師祖也會撤軍。
繼續前進當然最好,他可不想接下來是否更難的問題。于他而言,只要有仗打就高興。
這樣,兩路大軍繼續前進,直逼通遼。
朱翊镠依然沖在最前頭。
不過這次除了額亦都與費英東,戚繼光特意為他安排了一隊人馬跟隨,防止途中遇到科爾沁部的軍隊。
畢竟這家伙跑得太快,一會兒功夫便將兩路大軍甩在后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