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獻《泰坦尼克號》、《變形金剛》三部曲等多部精品之作,并先后7次獲得奧斯卡的肯定。
市值一度達到4億美元。
不過,香江一家公司去年花了四個億不到的港幣,就把它給買回家了。
縮水近十倍!
“收購過來的話,他們還是數字王國,是米國人的公司,想要把他們擰過來實在太花力氣了。”
而且收購花的錢太少了。
林冬研究了之后才發現,收購特效公司非常簡單,一大堆特效公司在跳樓大甩賣。
買不了吃虧買不了上當。
想要為華夏電影做點貢獻,并不代表他忘記了虧錢的初衷。
所以他并不打算整體收購任何一家團隊。
胡海浪想了想,也認同了林冬的看法。
這些已經成型多年的團隊,有自己的獨特的價值觀,并且隨時準備用這套價值觀和資本對抗。
也正是由于他們的團結和排外,想要從他們手里學到核心的技術和理念非常困難,不符合林冬打造特效團隊的目的。
所以,只挖單個的精英,把他們放在陌生而又危機的新團隊中央。
這才符合林冬和華夏團隊的利益。
林冬和胡海浪在這方面很快就達成了一致。
胡海浪在這個行業待了這么久,同行之間沒事互相吹比,不可能沒人意識到這一點。
“還要解決盈利的問題,特效公司之所以生存環境艱難,還是因為商業運作模式有問題。”
胡海浪侃侃而談,他以為自己對這方面的見識能夠得到林冬的賞識。
我也不是沒本事的人。
卻不知道林冬對此根本就沒啥興趣,他只是問:“你覺得問題出在哪里,要怎么解決呢?”
“我們挨餓干所有的活兒,卻是他們掙億萬的錢。”胡海浪握緊了拳頭:“這個行業必須團結起來去阻止這樣的事情。”
“那你覺得他們能夠團結起來嗎?”林冬笑著問。
然后胡海浪就說不出來話了。
當年,詹姆斯和橋恩為《泰坦尼克號》設置了一個在一億美元范圍內的總預算,視覺特效的預算則是一千八百萬。
然而當數字王國研究了項目之后,卻發現一千八百萬遠遠不夠,想要做出詹姆斯·卡梅隆想要的效果,最起碼也得兩千七百萬。
那時候,數字王國最大的競爭對手是工業光魔。
工業光魔的頭頭們認為:“如果跟詹姆斯·卡梅隆合作一部電影,然而他卻請不起自己的公司做視效,那我就可以給數字王國致命一擊了。”
抱著這樣的念頭,工業光魔表示愿意接受一千八百萬的預算。
也就是說,寧愿虧死我也要把對手撩到。
聯合起來?
不存在的。
野心家們的想法都是先成為行業龍頭,然后再整合行業,自己為行業喊話。
因為大家都這么想,所以……
“對不起,我實在太好高騖遠了。”
胡海浪被林冬打擊到了,知道是一回事,知道怎么解決又是另外一回事。
“沒關系,咱們可以慢慢來,首先就是要先把團隊拉起來,你先幫我研究一下,有哪些大佬級的特效人物現在想要一份高薪的華夏工作,而他們又不會太古板的想要把技術藏著掖著。”
林冬正式的像被自己說服的小伙子伸出了橄欖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