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上市呢,你說的這個寒武紀,會不會上市。”林冬問。
“上市啊,鐵定會上市,不上市哪來的錢啊,我估摸著,一年最起碼也得虧好幾個億,這還是不加大投入力度的情況下。”裴潛龍并不看好這個行業,他看好的是上市。
實際上,只要是清醒的人,都不會看好芯片行業。
原因不在于我們和米國差距有多大,而是在于,既然可以從外面買,我為啥要投入那么多錢去自己開發。
尤其是國內的技術比國外落后一二十年的情況下。
就拿芯片的制程工藝來舉例子。
制程工藝——就是IC內電路與電路之間的距離,精度越高,生產工藝越先進,在同樣的材料中可以制造更多的電子元件,連接線也越細,精細度就越高,CPU的功耗也就越小。
別人家現在能夠量產高質量的14nm芯片,而咱們還在死磕28nm。
中間差了22nm、20nm、16nm好幾代。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明年,人家就能量產10nm的。
工藝人家的更好,成本上人家的更低。
技術上的劣勢顯而易見。
而成本上,許多人都認為國內企業有一定的優勢,但實際上國內企業唯一擁有的成本優勢就是人力成本,在采購成本、設計技術、質量水平的差異下,國內造的東西未必比國外便宜。
所以,國內的芯片需求商,也都是從外面買。
正因為這種從外面買,進一步加劇了國內的研發投入,你拿不到訂單,你就沒有錢,沒有錢,你拿錘子去研發更精密的芯片科技啊。
為了讓這些芯片研發企業獲得資金,郭嘉各種開綠燈。
這類產業只要做出點成績,隨隨便便就能上市融資。
有些創業者,嘴上喊著為了華夏芯片的崛起而奮斗,實際上卻報的是上市撈一筆就財務自由的念頭。
“我研究了一下,這家公司應該不至于就為了上市圈錢,開創者都是技術方面的資深從業者,而且還有中科苑在背后支持,如果咱們現在入場投資一筆錢,幾年后,就能獲得回報,順便還能支持一下國產芯片的進步,何樂而不為呢。”裴潛龍頓了頓說道:“我唯一把握不準的,就是這個投入周期的問題,這個行業太難了,這個幾年誰也不知道是幾年,后續還不知道要追投多少錢才能確保公司不倒閉。”
“能不能不上市?”
林冬必須得承認,聽了裴潛龍的一番介紹之后,他對這個行業很動心。
“為什么不上市,他們這些技術人員,難道就不能在搞科研的同時發個財?”
裴潛龍都想直接懟他老板了。
憑什么你們這些明星花幾個月時間拍個戲,就可以賺幾百上千萬,還嗷嗷叫著說敬業辛苦。
憑什么人家這些科學家,一天到晚埋頭鉆研,有些時候還要和放射性物質待在一起,嘔心瀝血,就必須清貧度日。
這個社會究竟是怎么了。
為什么大家一聽說科學家想發財,就覺得這個郭嘉走上了歪路,將來一定會發展不好。
科學家欠你們的啊!
“我不是這個意思,”林冬實在沒法解釋,只能問道:“咱們自己做的話,能做嗎?”
“自己做?”裴潛龍一開始都沒反應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