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林冬出現在申城國際電影節的時候,他的手腕上就多了一塊手表。
表盤沒什么問題,就是市面上常見的萬把塊錢的那種,不張揚,也不刻意的低調。
主要是表帶。
黑色的表帶看起來就像是一條小蛇,在林冬的手腕上纏繞了幾圈,然后咬住了表盤。
總體上看,有種獨特的美。
這就是他花費“巨資”改造的小魔杖了。
對于這種憋屈的存在方式,魔杖本身其實也挺不開心的,但是總比主人一直無魔杖施法好,所以小魔杖在稍微抗拒了一番之后就認命了。
搭配這一塊手表的,是PaulSmith今年給他專門定制的第三套衣服。
當然,不管是手表還是衣服,這些都是次要的。
小時候我以為自己是全世界最好看的人,長大了我才發現……是全宇宙,所以,好看是天生的,和穿什么,穿不穿沒有任何的關系。
這么好看的林冬,到了申城大劇院現場之后立刻被圍了個里三層外三層。
“謝謝大家,謝謝大家,電影已經下映了,就讓它這么過去吧。”林冬告饒,他真的不想再聽什么恭喜的話了。
最近這兩個月,睜開眼睛就能聽到各種恭喜。
每天平均下來至少三十次,不是夸張的說法啊,他是真的數過,從劇組主創到酒店服務員,甚至連酒店門口保安都會對他比一個加油的動作,還喊什么劃一艇。
弄得他有點崩潰。
對于別人來說,電影大賣是好事,可林冬并不希望電影大賣啊。
舉個不恰當的例子,這就像是一個人不希望老婆出軌,可是他遇到的每一個人都告訴他,你老婆被睡了,你綠了。
“哎呀,小老弟,怎么能就這么過去呢,輝煌才剛剛開始啊。”中友傳媒的老總又出現了。
“王總,咱就不能談點別的嗎?”林冬無奈。
“作為電影人,當然是談電影。”王華森似乎忘記了他們中友傳媒正在實行“去電影化”戰略,而且去的還挺成功的。
去電影化并不是不要電影,準確的說應該是去電影單一化。
就是不單純的依賴電影,電影完蛋,公司也完蛋,雞蛋不能放一個籃子里,要多開發一些新的業務。
從2009年開始,中友傳媒收購游戲公司、建設影視樂園、進軍國際……在其他業務做得風生水起之時,電影業務卻逐漸邊緣化。
最直接的結果是,他們的電影業務在2014年僅占全國電影市場份額的2%。
中友傳媒是國內影視公司中最早布局互聯網的公司,也是最早涉足游戲領域的影視公司。
在喵爪網、喵耳音樂、喵牙直播相繼成立的時候,很多媒體把克萊斯特的行為也認定為跟著中友傳媒學習去電影化。
只不過,中友傳媒的去電影化比起克萊斯特就差太遠了。
林冬最開始見到王華森的時候,他只是一個小作坊的小老板,而王華森娛樂圈巨頭,雖然他自己不卑不亢,可落在別人眼中卻明顯是王華森屈尊下顧。
而現在,林冬即便不拿出他克萊斯特老板的身份,也至少沒有誰覺得他不配和王華森說話。
王華森大概已經很久沒有以電影人自居了,所以他的行為就顯得很古怪。
不過,從他對林冬的熱情來看,似乎也不難理解。
去年國內總票房440億,國產電影大概是271億,比2014年增長48.7%,創下“十二五”以來最高年度增幅。
而今年呢,《人魚》33億,《新蜀山》55億,直接就88億了。
這說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