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兩千年之后最火的港片導演,那么麥照暉和莊文奇是不得不提的。
業內還有句話,麥莊出品必屬精品。
他們也絕非是浪得虛名,《無間道》《頭文字D》《竊聽風云》系列,隨便一部都是叫好又叫座。
可以說在后港片時代,麥莊組合扛起了香江電影的半邊天。
這一次,莊文奇出手拍這部《無二》,如果不是大場面太多,使得投資過高,前期又因為題材敏感,花了三年才修改過審,他其實是不愁找不到人投資的。
監制黃斌勸他改,他偏偏不改,弄得很不愉快。
不過,兩人也不是第一次合作了,最后深談一番之后,都打定了主意要找個真正支持,不對他們指手畫腳的出品方了。
本來,廣進影業那邊是有想法的,之前也多次合作。
但問題就在于那邊希望莊文奇更妥協一點。
就在莊文奇猶豫著是不是多多少少給廣進一點面子的時候,他們通過發哥這邊聯絡上了林冬——一個投資了之后就啥也不管的投資圈奇葩。
克萊斯特上映了一部動畫電影叫《搖滾哈士奇》,虧損了三個億,也沒見他提刀去砍導演。
“大場面的話可以適當的……”
“不,沒必要砍,我希望大場面不要少,不然拍出來不好看。”林冬趕緊的制止他。
一個大場面,貴的都能花上百萬。
你可千萬別向我妥協。
不需要!
“為了能夠更好地過審……”
“這個也不是我考慮的東西,莊導,黃老師,你們其實比我更專業,雖然我也導了一部電影,但那都是在幾個前輩的扶持下才完成的,你們應該比我更明白,一部好的電影,想要獲得更高的完成度,就不能在任何地方進行妥協。”
嘴上說你們更專業,而實際上,林冬卻用《新蜀山》的例子來告訴他們。
我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我在電影質量方面沒有妥協。
這也確實不算忽悠,正是因為大家都不妥協,最后才剪出來五個版本。
看到幾個人都松了口氣,林冬覺得自己有必要再講兩句。
“我在上學的時候,我的老師和我講過商業片和文藝片的依存關系,電影是一門藝術,而能夠代表這一方面的,其實就是文藝片,商業片代表不了,我的《新蜀山》也代表不了,只有賦予電影藝術內核,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電影市場的存續問題……”
平時忽悠習慣了,忽悠起專業人士,照樣也能把對方忽悠的一愣一愣的。
莊文奇、黃斌這兩位就不用說了,他們算是電影幕后人員,從根本上影響電影的生產,對于發哥和郭天王這樣的人來說,林冬的話顯得更加具有蠱惑力。
他們是工具。
是服務于導演表現手法的工具。
一部戲究竟好不好,其實和他們沒有太大關系。
劇本是幕后人員寫出來的,演員是選角導演、導演、編劇、制片等各方面角力的結果,真正拍戲的時候,說的算的也是導演。
到底是為什么,爛片的結果都要算到他們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