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規則就是優化評分機制,然后可以選擇性的進行二次結算,你同意不同意】
【那就同意好了】
【已經確定,暫時不支持反悔,謝謝你的惠顧】
【馬德,總有一種被騙了的感覺,哎對了,陳小蠻開車老是撞石墩子,你這邊有什么解決的方案嗎?】
【你是打算用金加隆購買技術嗎,我這里可以給你打八折】
【大概多少金加隆】
【不貴,六萬就可以了】
【滾蛋,老子的金加隆才剛剛破六萬,六百還差不多】
【六百的解決方案就是不要讓她開車了,就這么簡單】
林冬無語了,系統就是個坑貨。
不過,新規則改的他還挺滿意的。
這不就相當于給了他改進的機會嘛。
比如,正在上映的這部《安生與七月》,投資三千萬,票房一點九二億,最后賺了兩千七百萬。
如果林冬能想辦法把成本提高九百萬,或者讓票房降下來一些,完全可以“起生回死”。
賠錢只要賠一塊,他就可以產生起始資金,就可以結算金加隆啊。
大賺的少賺一些。
少賺的虧一些。
小虧的大虧一些。
大虧的虧個底朝天。
反正折騰就完事了,如果感覺折騰的不靠譜,覺得沒什么希望,那就不進行二次結算,反正二次結算也是自己說了算。
林老板覺得自己的春天要來了。
與此同時,M站的喵說節目播出了新的一期,硬核主持人采訪年度票房冠軍導演林冬。
是的,標題就是這么大刺刺的寫了年度冠軍。
神奇的是,如此猖狂的文案,竟然沒有任何人覺得有什么不對勁,哪怕年底的時候還有一部號稱十億投資的《長城》等待上映。
《長城》片方前不久正式宣布定檔,同時曝光的首款預告片,大導張略在接受采訪的時候,被問及對于《長城》的票房期許,有沒有信心超越《新蜀山》。
不可能!
張略的回答是不可能,而不是沒有信心,他解釋說,現在電影市場就是以票房論英雄,我們不能簡單的把電影的成功與否歸結到票房上。
《長城》從劇本到拍攝再到后期耗時三年,光是特效就做了十幾個月,是一部完全按照好萊塢標準化、工業化規則來完成的作品。
它是一種嘗試,和《新蜀山》不一樣。
《新蜀山》很好看,也很討巧,它是僅屬于華夏人自己的大片。
國內總票房55億,全球票房72億,已經把《新蜀山》釘死在票房冠軍的位置上。
再樂觀的人都不會認為還有電影能夠超過《新蜀山》。
張略的電影,本身就不再票房上面有多大的成就,他如果在票房上叫板《新蜀山》,那就不是炒作新片,那就是自取其辱了。
所以,易麗靜的這次采訪用的標題,一點都不震驚。
硬核主持人這一次有點乏力,對林冬的提問雖然也挺犀利,可惜都被林冬莫名其妙的化解了。
而且,不管是不是一線,是不是90后演技第一,大眾其實都站在了林冬這一邊,即便林冬拍著胸口說九零以后,老子天下第一,一般人也不會覺得突兀。
還有投資四點四億給林冬拍電影,大家都覺得克萊斯特老牛皮了。
這就是眼光。
電影上映之前還會有人覺得林冬被潛規則什么的,現在林冬已經用票房證明了自己,大家只會覺得是克萊斯特走了狗屎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