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做速遞易是為了改變公司疲態,想要趁著機會當一頭風口上的豬。
2013年起,速遞易成為三泰控股的“天字一號”業務。
在把原本就微薄的資源傾注于快遞柜業務后,營收不僅沒有獲得新的增長動力反而一蹶不振。
2015年營收增速跌至13.5%,2016年營收同比下降27.1%,2017年前三季營收同比下降19%。
連續兩年虧損,三泰控股被帶上*ST帽子,再不“放過自己”將“萬劫不復”。
當一個公司連續兩年虧損或者凈資產低于股票面值的時候,在股票名稱前就會加上“ST”,意為“特殊處理”,每天的漲跌都不得超過5%。
用于警示投資者注意投資風險。
當第三年,公司的經營未有改善,依舊處于虧損狀態,股票名稱前除“ST”外還會加上“*”,意為退市風險。
2017年,三泰控股忍痛將快遞柜業務剝離,只留15%權益做個“念想”。
從2017年Q4開始,速遞易業績停止“并表”,三泰控股總算在“墜毀”前一秒甩掉了致命的負荷。
巧的是三泰控股拋棄速遞易與順豐剝離豐巢,幾乎發生在同一時間。
快遞柜業務沒有未來?
順豐控股、三泰控股兩家上市公司先后剝離豐巢、速遞易,充分說明快遞柜業務的前途渺茫。
“收購的話,就要做好長期虧損的準備了。”裴潛龍盡責的提醒了一句。
“生態嘛~”林冬不知道該怎么說服大家。
就連他這個就在商場,免試都能拿到MBA學位的人,都想不出有什么理由看好快遞柜。
快遞員一個快遞本來就只能分到一塊錢。
還要給快遞柜三毛五。
沒法再壓榨了。
打起用戶的主意?
站在用戶角度,服務縮水反而要加收費用,于理不合。
好比餐館服務員不給上菜,讓自己到后廚端,顧客已經不滿意了,還要“討賞”,非打起來不可。
真要是群情激奮,摧毀整個行業都輕而易舉。
畢竟,現在是互聯網時代。
也沒辦法說什么規模經濟,你再怎么規模經濟,你找不到人收錢都一個鳥樣。
快遞柜也剩不下來多少錢。
原材料什么的都在漲價。
物業也越來越難纏。
至于形成O2O線下綜合便民服務平臺,也是沒啥進展的事情,頂多就是取件的地方加點廣告。
收購豐巢,實在說不出個什么名堂。
這個時候,就必須搬出互聯網行業的大殺器了——生態。
一說起生態,林冬就來勁了。
“未來的社區,應該有一個角落是屬于我們的,這將會成為咱們和用戶的一個重要紐帶。”
裴潛龍心里想,線上線下,確實需要一個交點。
施珊珊覺得,也就是幾十億而已,這東西就算不賺錢,以貓廠的生態,我們也可以達到收支平衡。
陳小蠻完全不懂這個。
但她聽著大家的話就忍不住的想點頭,嗯,俺也一樣。
至于真正管事的人王闊。
他就算不太情愿背上這個背負,可老將的尊嚴也不容許他退縮。
大不了在快遞柜上顯示喵爪網的促銷廣告。
“既然大家都贊同,那就這么愉快的決定了,除了快遞,其他的物流方面有什么布局,也不要怕花錢,勝利屬于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