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錯字,大錯字,在困擾著我……前幾日有位朋友在書評區提醒過我,深表感謝,只是其時沒有加精,此時又忘了您的id,真是不好意思。最最關鍵的是,昨天停電,我雖有本子卻失網絡,急著去同學家更新,把章節名寫錯了,什么辛酸淚,本來應該是荒唐事的,真真不好意思。
今天在看月票榜,慶余年排在老書第四,噢,不!尖叫中,第五了……比前三少了兩百多票,拼命搖,拼命搖,從你們的罐子里把票搖出來……)
……
……
太子與范閑從血緣上來說是兄弟,二者之間并沒有不可化解的仇恨,那些終究是長輩們的事情。太子也曾經向范閑表示過和解的意愿,只是范閑不可能相信而已,最關鍵的是,范閑清楚,太子沒有足夠的力量和強大的心神來打倒自己。
所以范閑這半年來的所有行動,最大的目標其實是長公主,沒有想到皇帝最后只是將其幽禁,卻要趕在前頭將太子廢掉,這個事實讓范閑琢磨許久,總覺得在順序上有些問題,以皇帝老子這多年來在天下角斗場中的浸淫,應該不會犯這種錯誤才是。
不管順序有沒有錯誤,廢儲之事在慶國的朝野上下,終究是轟轟烈烈地展開了。轟轟烈烈這個詞也許用的并不準確,所謂風起于萍末,歷史上任何一件大事,在開頭的時候,或許都只是官場上一些不起眼的風聲。
在數月之前,東宮失火,太子往南詔,這已經就是風聲。
而當監察院的八處扔出一些陳年故事,太理寺忽然動了興趣對當年征北軍冬襖的事情重新調查,戶部開始配合研究那些銀子究竟去了哪里……風聲便漸漸的大了起來。
去年春和景明之時,太子與二皇子兩派為了打擊范閑,便曾經調查過戶部,最后找到的最大漏洞,便是征北軍冬襖的問題,但太子當時沒有想到,這件事情查到最后竟然是查到了自己的頭上。幸虧陛下后來收了手,太子才避免了顏面無光的下場。
可如今朝廷將這件舊事重提,朝堂上下的臣子們都嗅出了不一樣的味道,太子方面早就已經沒有太多的忠派角色,陛下是準備讓太子扔誰出來贖罪呢?
哪怕到了這個時候,依然沒有大臣想到陛下會直接讓太子承擔這個罪責,所以當大理寺與監察院將辛其物索拿入獄后,都以為這件事情暫時就這樣了了。
沒有想到辛其物入獄不過三天,便又被放了出來,這位東宮的心腹,太子的近臣,因為與范閑關系好的緣故,在監察院里并沒有受什么折磨,也沒有將太子供將出來。
饒是如此,監察院與大理寺依然咬住了太子,將密奏呈入御書房中,又在一次御書房會議里,呈現在了門下中書,六部尚書那些慶國權力中心人物的眼前。
舒蕪與胡大學士替太子求情,甚至做保,才讓皇帝消了偽裝出來的怒氣。但是散朝之后,這兩位大學士再一次聚在一起飲酒時,卻忍不住長噓短嘆了起來。
陛下是真的決心廢儲了,可他們二位身為門下中書大學士,必須要保太子,這和派別無關,只是他們身為純臣必須要表示出來的態度,太子一天是儲君,他們就要當半個帝王看待,皇帝也不會苛責于此。
最關鍵的是,以胡舒二人為代表的朝中大臣們,都認為太子當年或許荒唐糊涂,但這兩年著實進益不少,為了避免朝中因皇權爭奪而產生大的震蕩,為了提前防范遠在江南的范閑參合到這些事情當中,他們真的很希望陛下能夠將心定下來,將慶國將來遙遠的前途定下來。
不論從哪個角度看,如今的太子,都是慶國最好的選擇,既避免了慶國的內耗,又防止了監察院……那年輕人的獨大。
慶國皇帝不是昏君,知道君臣之間制衡給慶國帶來的好處,也料到了廢儲之事一定會引起極大的反對聲浪,所以他暫時選擇了沉默,似乎在第一次風波后,他廢儲的念頭被打消了。
然而胡舒大學士以及所有的大臣們都清楚地知道,自家這位陛下是個不輕易下決斷的人,可一旦他做出了選擇,那不論會面對怎樣的困難,他都會堅持到底。
果不其然,沒過幾天,江南路總督薛清大人的明折送到了宮中,于大朝會之上當廷念出,字字句句,隱指東宮,其間暗藏之意,眾人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