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無話,第二天,端午節也終于到了。一大早,家家戶戶就早早起來,游客們都在村民的引領下,到村子外面的草甸上,用露水洗洗臉,擦擦眼,按照當地的風俗,有健體明目的效用。
順手又折回來一把艾蒿,然后把準備好的紙葫蘆系到艾蒿上,再插到房檐子底下。葫蘆都是用彩紙做的,有的是折成葫蘆,有的比較繁瑣,是用一張一張的彩紙先剪成葫蘆的形狀,然后再抹上一道一道的漿糊,把彩紙粘成一沓,最后一翻,就翻成一個圓球狀的葫蘆,最后把兩端再粘連到一起,色彩鮮艷,造型優雅,比買的一點也不差。
除了這些,還有用紙糊成的大魚,還有縫制的小燕子等等,都是有吉祥的象征含義,然后懸掛在屋里。這樣一搞,端午節的氣氛立刻就有了。
游客們也都跟著瞎忙活,一個個樂顛顛的,都說還是在這里過節有意思。其實道理很簡單,在城里,隨便買點紙葫蘆應應景,也沒啥太大感覺,但是在黑瞎子屯,游客們也都親手參與了這些物件的制作。自己動手、享受過程而獲得的樂趣,才是最可貴的。
以前不少游客都抱怨過年過節沒啥年味和節味,其中最大的根源,大概就是如此。
小娃子們也跟著添亂,跑前跑后,嘰嘰喳喳,像樹上的小鳥一樣歡樂。這種樂趣,不是在城里能體會到的,不是那些昂貴的玩具或者新奇的游戲能帶來的。
比如說在田小胖家,小胖墩正仰著頭,興致勃勃地觀看著房檐下面的燕窩。窩里露出四個羽毛稀疏的小腦瓜,一個挨一個擠在窩邊。四只雛燕已經出殼,給田小胖家的動物大軍里又增添了新的成員。不過人家雛燕有大燕子照顧著,根本就不用別人操心。
一大早,兩只大燕子就忙著打食兒,嘴里叼著小昆蟲,急匆匆地飛回窩里,然后,四只雛燕就努力把嘴張大,發出急切的叫聲。雛燕的嘴角還都是嫩黃的,也就是俗稱的黃嘴丫子未褪。那嘴張的真是大啊,都能看到嗓子眼嘍,叫童麟閣都不得不服氣。
大燕子趴在窩邊,把嘴里的小昆蟲喂進雛燕嘴里,然后就展翅飛走,繼續去捕食。剛才還喧鬧無比的雛燕立刻閉嘴,小腦瓜往窩里一縮,等待父母的再次歸來。
小胖墩瞧了一會,就有了新發現,急急忙忙大聲匯報:“爺爺,大燕子給小燕子喂食,都是挨著個喂的!”
雖然雛燕都張嘴,但是大燕子喂食還是有順序的,否則的話,這只喂撐了,那只還餓肚子呢。
“你看,父母為了養育兒女,是多么辛苦啊!”童奶奶還不忘適時地對小胖墩進行思想教育,像眼前這么活生生的事例,才最有說服力。
小胖墩使勁點點頭:“我明白了,以后每頓飯,都由奶奶你喂我好啦,就像大燕子給小娃子喂食那樣好不好——”
說完,小胖墩也使勁張開嘴巴,仰著頭朝向童奶奶,一副等待投食的模樣。
這啥熊孩子啊?田小胖正挑水回來,也被氣樂了:寶貝真有出息,學了一早上你就學會這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