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真別說,像小蘿卜頭這樣的,頭上扣著個小狗皮帽子,身上捂得嚴嚴實實的,腳上還蹬著一雙小靰鞡,真挺帥的。
所謂的靰鞡,是當地一種特殊的靴子,又高腰的和矮腰的之分。用牛皮或者其它獸皮制成,通常情況下,鞋面上都拿著不少褶子。
冬天穿的一般都是長筒的大靰鞡,為了保暖,里面還要塞上一種經過鞣制的草,這種草,就是東北三寶里面有名的靰鞡草啦。
什么人參貂皮啥的,窮苦老百姓享用不起,唯獨這靰鞡草,是老百姓的寶兒。
當然,沒有靰鞡草的話,找點苞米葉子續到大靰鞡里面也湊合。這個苞米葉子,不是苞米桿子上的葉子,而是苞米棒子外面那幾層比較柔軟的皮子。
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靰鞡草也退出了歷史舞臺,現在再說東北三寶,通常都是“人參貂皮鹿茸角”嘍。
大人們甩著鞭子,嘴里吆喝著拉爬犁的大馬,小娃子們不明白那些口令都是啥意思,也跟著瞎喊。
一般說來,車老板子和拉車的牲口之間,有幾種簡單的口令來交流:“吁”是停的意思;“喔喔”就是轉彎;“嘚兒”是往前走,但是允許牲口慢慢溜達;“駕”也是前進,不過是快速前進的意思。
時間長了,彼此形成默契,牲口就比較聽擺弄。可是這些小孩子不懂啊,尤其是像小蘿卜頭這種小洋孩,扯著嗓子瞎喊“吁喔嘚兒駕”。
他都給連成一串了,拉爬犁的大馬都蒙圈了:你這是幾個意思啊,是往前跑還是拐彎啊?拐彎的話,旁邊就是溝了?
“好小子,就你這么趕車,多好的馬都得叫你給支溝里去!駕,嘚兒駕——”趕車的薩日根也哈哈大笑。
爬犁在浩蕩的原野上輕快地前進,不大一會就到了林子邊上,里面就跑不了爬犁了,正好都下來活動活動,暖和暖和。
冬日的森林,顯得格外的寂靜,不少樹上都堆著積雪,裝點出一派銀裝素裹。
不過寂靜之中,卻不乏生機。不用看別的,看地上的各種動物在雪地上留下的蹤跡就可以。
那數量最多也最細小的一串串腳印,是鼠類留下的;稍微大一些成竹枝狀的,是野雞和其它鳥類的足跡;再大一些的,就是兔子啦,狐貍啦梅花鹿啦這些,當然,最多的還是野豬的蹄子印,交織在一起,顯示了在大雪覆蓋下,林子里面依舊生機勃勃。
“小鳥,好漂亮的小鳥!”小娃娃們嘰嘰喳喳叫著,那些樹上的一群小鳥也不飛走,膽子挺大的。
那十幾位村民一瞧,立刻喜上眉梢。包大明白一拍大腿:“哎呀,今年來蘇雀(qiǎo)涅,俺回家把滾籠取來,給你們一人抓一只蘇雀玩,這種傻鳥是很好養活滴——”
在當地,除了有烏鴉麻雀這樣的留鳥之外,還有候鳥。候鳥分為兩類,一類是天鵝大雁那些,開春飛過來,在此繁殖,這類叫夏候鳥。另一類就是冬候鳥了。
這些鳥類,大多生活在北邊,如西伯利亞一帶,冬天實在太冷,就飛到這邊來越冬,每年的十月末和十一月初到來,所以稱為冬候鳥。蘇雀,就是冬候鳥中最常見的。
還有一類比較奇特的,那叫迷鳥。顧名思義,就是迷路的鳥。在遷徙過程中,遇到惡劣天氣或者其它因素而導致迷路,就飛到這來了。一瞧這地方也不錯,就停留下來,這類叫迷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