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大黃米太黏,蒸出來的豆包不成型。所以還要往里面摻一些其它的糧食,通常是小米和苞米馇子之類。用水淘洗干凈,瀝去水分,裝到袋子里,去粉坊,用專門的粉碎機打成細面。
通常情況下,摻了苞米,蒸出來的豆包色澤金黃;摻了小米子的,顏色要白一些,不過口感最好。至于市面常見的完全白顏色的豆包,當然是江米制成的。
要知道,現在種糜子的越來越少,大黃米的價格也貴,成本比較高。
米面粉碎之后,剩下的就是發面了。這個可是力氣活,都是家里的壯勞力干。
都是用大號的黑陶盆,盆口的直徑大概有七八十公分,反正裝一面袋子的米面挺輕松。
然后就是加水和面,水千萬不能多加,和稀了的話就沒發包了,所以主要是硬揣。一般像田小胖薩日根這種有勁的,干這活最合適。
攥著倆大拳頭,使勁搗吧,來來回回地把米面揣瓷實。然后把大陶盆挪到炕頭,蓋上被子,開始發面。
一般要發上二十多個小時,怎么也得過一宿。趁著發面的工夫,還要烀豆餡,懟豆餡,最后把豆餡攥成一個個的圓球,都是費時費力的活計。
反正是農閑時節,有的是工夫,東西兩院也都彼此幫忙,那些嬸子大娘攥豆餡的時候,都是倆手活,每只手各攥一個,一起攥出來兩個圓溜溜的豆餡。
游客們也大多想要上手體驗一番,把懟碎的豆餡放在掌心,轉圈摶著,結果往往是沒摶成圓球,反倒是碎成一攤,這個也是技術活。
而像童麟閣這種吃貨,則是假裝干活,趁人不備,就把豆餡塞進嘴里,沙沙甜甜的,味道還不錯。
田小胖家也準備蒸一鍋豆包,面子昨天就發好了,正好晚飯的時候蒸出來吃。看到小胖墩一副沒出息的樣子,也不覺莞爾,他小時候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那時候物質匱乏,豆餡里誰舍得加白糖啊。不過那時候有一樣神奇的調味品——糖精,只要加入一小點兒,就齁甜齁甜的,只不過這種工業產品吃多了不好,所以現在看不到了。
剩下的就是包豆包了,這個也需要很多人手,通常都是東西兩院互相幫忙,大伙坐在熱乎乎的炕上,一邊包一邊嘮嗑,倒也不寂寞。
游客們大多也喜歡上手包幾個,不過個頭有大有小,賣相看起來差很多。
包好的豆包一個挨一個的,碼到鍋里的簾子上。注意,一定要緊挨著,擠得嚴嚴實實,空隙太大的話就攤成餅了。
俗話常說“擠得跟裝豆包似的”,說的就是這么回事。
蓋上鍋蓋,還要把鍋蓋的縫隙堵嚴實,通常會在上面苫上兩個大麻袋,然后灶坑里面就架起大火開始猛燒。
因為豆包比較黏,而且比較瓷實,不大容易蒸熟,所以蒸的時間必須長一點。
結果,童麟閣這個小吃貨就有點耐不住性子:“啥時候能蒸好啊,我肚子都餓癟啦——”
“丟丟丟,這一下午,你的嘴根本就沒閑著好不好。”小囡囡彎著手指頭,作勢刮刮小胖墩的鼻子。
反正小胖墩臉皮厚,也不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