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利州的事情,已經過大了些,真要升職,也不可能從一個下州別駕只升到中州去吧?而且,那崔員外郎還有著其背后之意,至于是什么,在場的哪一個官員不是人精啊,隨著那崔員外郎的話一出,基本都已是知曉了。
一個下州的從五品上的別駕,升至中州的正五品下,這不是打臉嘛。
除了打鄭之的臉,更是要把李世民的臉打腫了。
對于升中州也好,還是上州也罷,此事已經與那些勛貴們,以及那些武將們沒有關系了。
但真就沒有關系嗎?
肯定有的。
哪一個勛貴沒有門客啊,沒有所推薦的官員啊,基本上都有。
入了誰的門,就是誰的人,這是不爭的事實,除非你另投他人,但這種事情,基本算是斷了他自己的前程,所以,這種事情是不可能發生的。
而且,此時的利州,可是空出來太多的位置了,少說也是數十位的位置,而接下來,可謂上好戲上演了。
“圣上,利州此事一過,利州府衙,以及各縣,可就無人領事了,下臣薦一人可為利州參軍,此人乃白石縣縣令,其在位之時,剛正不阿,嚴以律己,名聲極好,還請圣上納用。”
此時,一位王姓官員站了出來,開始向著李世民舉薦自己的一門的官員來了。
“圣上,下臣也有一人,可為綿谷縣尉一職,此人乃……”
“圣上,微臣舉薦一人,……”
太極殿中,此時正上演著搶官一事。
這到是使得李世民想笑又想哭了。
畫風可謂是一波三折,從一開始的查處,到后來的封賞,再到此時的搶官。
這官是這么好搶的嗎?
這要是放在以往,那自然是好搶了,而且,可以隨意的舉薦,只要李世民查證了之后,就會選用。
當然,查證之事,肯定是由著百騎司的人員去查證了,只要不是太過了,基本都是可以得到任用的。
當然,李世民更希望是一些寒門仕子,但這寒門仕子,卻是少之又少,所以,只能妥協采用被舉薦之人。
而今,李世民心中早有了計議,怎么可能還會采用其他的官員呢?根本不可能去采用的。
文武百官,不管是國公,還是勛貴,以及其他的文武百官,每一個人,都在向著李世民舉薦著各自一系的人來。
而這些人當中,有屬于士族的,有屬于世家望族的,同樣,也有屬于勛貴一系的,更有屬于一些武將的,至于寒門之仕,一個都沒有。
李世民靜靜的看著大殿中的文武百官,心中也實屬無奈。
科舉不盛,這天下的官職,大部分都是由著士族世家宗望所掌控著,誰讓人家有錢又有書籍,還有著無數的私塾呢?
有書就能教人讀書識字,就能受到舉薦為官為吏。
看著大殿中的文武百官,李世民也不再想就此事再議下去了,隨既從那寶座之上站了起來,往著大殿中央走去。
隨著李世民的這一個動靜,大殿中的文武百官趕緊閉了嘴,靜待著李世民的回應。
“利州之事,我心中已有了定論,至于官吏選派,我也已經傳旨去了利州,以后,利州的事情,就此作罷,散朝。”
說完話的李世民,邁著腿往著殿外走去,把這殿中的文武百官晾在了那兒。
哪怕他的小舅子長孫無忌給他舉薦的官員,都沒有采用,這足以說明,就利州的事情,誰也得不到好處,哪怕這些官員,繼續上奏,估計也是白搭。
雖說,以前的朝議不是如此,而且官吏選派之上,也不是由著李世民一言而定,而是商議著來。
通過朝議的形式,商議官吏之事,再通過門下省的審核之后,發派至尚書省,再由吏部開始實行。
而如今,李世民的這一句話,可謂是打破了原來的傳統了,更是給在場的文武百官,敲響了一個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