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射程是多少?”李岌對剛才一槍的效果還算是滿意,點了點頭問道。
徐湛回答道:“根據目前試制出來的十幾支火槍試射結果,最大射程在三百米左右,不過在一百米內瞄準射擊精度尚可,越往后偏差越大,基本上到了一百五十步以后,與目標的偏差較大,基本上無法瞄準擊中目標。”
李岌又低頭瞅了瞅手里的步槍笑道:“滑膛槍也只能這樣了,不能要求更高,這已經是比弩弓要強了不少。”
相比于弓箭,黑火藥時代的前裝火槍都沒有多大的優勢,但是火槍很早就能完全取代用于直射的鋼弩。由于箭枝重量的原因,弩弓的最大直射距離只有八十步左右,而弓箭在拋射時的穿透力和速度又會銳減,殺傷力會急驟下降。
在穿透力方面,子彈的殺傷要強得多。超過一百米以上射擊距離的箭矢很容易被躲開或者格擋開,而彈丸則根本不存在這個可能性。重甲騎兵或是步兵也許能硬冒著弓弩的射擊沖鋒,如果是面對火槍,基本上會一發就能穿透身上的裝甲。
另外火槍最大的好處是只需要經過簡單的訓練,一位并沒有多大力量的老人或是少年就能夠輕易射殺一名久經訓練的精銳戰兵。可以說火槍是草原民族的噩夢,自從火槍在世界上普及之后,世界軍事戰爭的結果就從比拼士兵武力轉向了拼比兵員數量和裝備質量的時代。在進入普遍使用熱武器的時代后,基本上沒有再出現人口只有數百萬人的民族戰勝和統治超過人口是他們數倍的大民族的事例。
當然,近東的那個半島上是個例外。
這也是明亡后的那個少數族王朝嚴格禁槍的一個主要原因。
徐湛和幾名學生也輪流下場,在李岌的面前試射演示了一番,李岌有些郁悶地發現,自己的射擊技術在這一群人里,只能說是一般。特別是一名叫作徐達的學生,連打了三槍,都是命中了靶心。
回到工坊的公事房內,李岌詢問起了步槍的生產情況。
唐明皇莊的這座鐵器制造工坊是以蘭峪的河壩為基礎而建成的,這座水庫并不大,整個鐵工坊裝置了十六臺水輪機,產能并不算大。
“目前整個唐明制鐵工坊有熟練的匠人一百六十余人,有各類水力機械設備四十六臺,若是全部改為槍支制造的話,從先前槍械試制的情況來看,大概每三天能夠生產出一百支火槍出來。”
李岌在聽了匯報后皺了皺眉頭:“也就是說平均每天才能生產出三十多支步槍來,效率怎么這么低?”
“這還是因為有了幾臺水力鉆床,鉆制槍管節省了不少人力的結果。只不過槍管內壁的膛削精加工還需要用人工用銑刀一點點進行精細切削和打磨來完成,每個熟練工匠每天也只能加工出一根多一點合格的槍管出來。其實最難的是加工這半圓形的槍膛和藥室部分,需要在機器上一點點膛削出粗坯,最后還需要手工精細膛磨才能完成,這是最耗費人工的地方,而且工坊里的膛削機器也是很有限。”徐湛說道。
李岌聽了后點了點頭,然后對曹信說道:“古交汾河大壩除了供鋼鐵廠使用的動力之后,還有大約四分之一渠壩目前閑置,可以在那再建一處火槍軍器作坊,另外這陽曲汾河二壩原來所開辦的紡織、皮毛和糧食加工工坊全部進行搬遷,空置出的水輪機全部安裝機械加工設備,這一帶以后以加工制造火槍和火炮為主。”
這東西目前在生產時還需要進行嚴格保密,所以只能是先在晉陽附近進行集中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