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圍與敗退,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含義。
與敗退相比,突圍重在進攻,主要用于以寡敵眾時,我方士氣尚佳卻不宜久戰時采用的一種戰爭手段。它不象作戰失敗時的撤退,士氣喪失,被人從后面銜尾追擊,將背部留給敵人。即使留下大量的殿后軍,也注定了會死傷慘重。
突圍要求弱勢的一方采取進攻與主動的態勢,在他們真正突破敵人的封鎖之前,他們甚至應該擁有某種戰術層面上的優勢,可以在短時間和小范圍內打敗打垮敵人,制造出局部的勝利,從而為突圍制造有利形勢。
這兩者之間最大的差距就是,敗退是以失敗者的姿態進行的,而突圍則是以勝利者的姿態進行,兩者之間雖都屬于主動脫離戰爭,棄而敗逃,對士氣戰術的影響卻極為不同。敗退更顯被動,突圍則更見主動,但是對士兵素質要求也更高。
當淺水清做出突圍的決定之后,他第一時間就把手中能用的全部戰力發揮出來,務求以最大最猛最強烈的態勢打垮對手,從而制造出突圍的條件。憑心而論,以天風軍和護民軍的戰力對比,這一點的確不難。
東門戰場上,烽煙四起,天風鐵騎充分發揮出自己強大的攻堅能力,披堅執銳,所向披靡。淺水清以錐形陣為突擊箭首,兩側由熊族武士衛護,后方是長弓手們不停地射出死亡之箭。他們的突圍速度并不快,卻勝在穩健。
護民軍雖然如海浪般洶涌潮卷,鐵風旗卻象是一支驚濤駭浪中的風帆,逆風航行,雖顛簸卻不傾覆。作為這艘生命之舟的掌舵手,淺水清再次發揮出他冷酷的戰爭本性與天生的作戰才能。
“拋棄一切輜重糧草,所有士兵輕裝簡行,強沖硬殺,將道路開得闊一些,避免被敵人重圍絞殺的風險。鐵獅營布線陣防御,衛護我部后側。”
隨著一道道命令的頒布下去,鐵風旗沖出大梁城的突圍行動有條不紊的展開著。
到底是久經沙場的老兵了,即使是在這種時刻,他們的突圍看上去也更象是針對對手展開的一場屠殺而非逃跑。
與他們冷靜而殘酷的表現相對應的,是護民軍開始驚慌失措不知如何應對。
漫山遍野里,密密麻麻數都數不過來的護民大軍,如洶涌的海浪,海浪雖兇猛,可以沖垮堤岸,淹沒大地,但是對于在浪里翻騰自如的游魚卻無任何的辦法。
戰爭中一門最重要的學問就是:戰力的大小與人數并不太大關系。
當鐵風旗的戰士死守大梁城時,這座城市漫長的城周為護民軍提供的一條長達三十里周邊的可攻擊帶,面對這種形勢,他們可以發揮出的戰力也就可以達到最大化。
但是當鐵風旗緊縮成一只有力的鐵拳時,隨著其可攻擊面積的大幅度縮小,相應的是護民軍可供發揮的戰力也在隨之減少。整個鐵風旗以騎兵開路,如一把尖錐直刺,身后是雙鋒陣,前有重裝武士,熊族武士,中有飛斧手投矛手,后是長弓手,遠中近多重交叉火力網通過嚴密配合的戰陣演練在這刻發揮得淋漓盡致,盡管處在高速運動的狀態之中,其陣型卻依舊整齊,充分顯示出一支紀律部隊的高效機能,完美的詮釋出一支強師勁旅的真正內涵。
而護民軍松散的組織架構,龐大而并缺乏訓練與合作的毛病在這刻卻畢現無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