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支部隊里,已經囊括了幾乎整個鐵風旗的精英戰士在內。
沉默了小片刻后,傳令兵跑動。
林中興后方的兩個萬人大方陣終于動了起來。
以兩萬人的規模去對付熊族武士,林中興自有他的道理。他現在別無依仗,就是人多。熊族戰士再厲害,兩萬戰士,接近七比一的兵員對比,不是單靠個人素質能夠彌補的。盡管戰場上有所謂百人斬的稱號,但那畢竟是一個累計,就連千人斬烈狂焰,都不敢說自己可以獨挑數十人。
戰爭的數學是一門很深奧的學問,前面說過的100比70的兌換比例外僅僅只是其中的一種方式。
事實上,它還有多種兌換方式。比如說,我們假設一個熊族武士的戰力可以當得上十個護民軍戰士,一旦交手,其勝負幾率各半。但是要將這個比例放大100倍,讓100個熊族武士去挑一千個護民軍戰士,熊族武士們就一定會死得很慘。
這里面涉及到的是又一個問題。
即:在個人戰力不等,總戰力接近的情況下,哪一方更容易占有優勢,答案是,殺敵效率高的的一方占有優勢。
戰場上的殺敵,大都簡單,你一刀我一槍。數十支長矛大刀砍過來,想騰挪閃避基本是很難了,誰的骨頭硬,能夠堅持作戰的時間長,誰殺的敵人就多。對熊族武士們來說,吃上一刀一槍,只要不是要害,那是小意思,但是給對手一下,對手基本就死定,這是他們戰力強大的一個重要原因與基礎。
但是再強悍的身體,也有其極限。一槍刺不死,十槍二十槍總可以,輪番攻擊下,鐵人也得倒下。
這其中,就出現了一個小小的問題。當十個人殺死一個人的時候,他可能只需要三到五秒鐘就會倒下。可當一個人要憑著血勇去打敗十個人時,他至少需要十秒鐘的時間來一下一個的殺死敵人
一秒鐘殺死一個敵人,在沒有機關槍的年代,已經沒有比這更YY的概念了。
也就是說,十一比兌換的交戰中,當十個敵人用一定的時間去殺死一個熊族武士的時候,另一個本可以獲得勝利的熊族武士就需要比敵人多很多的時間去殺死他眼前的十名對手。
這中間,就出現了時間差距。
很顯然,獲得勝利的一方不會什么都不干,他們會選擇幫助友軍,增大攻擊優勢,將友軍的敗勢扭轉。
這是最理論化最簡單化最程序化的數學模型推理,事實遠比這還要復雜得多。
所以哪怕熊族武士他們的確很強大,能夠以一當十用,但他們解決不了殺人的時間問題,也就是效率問題。
人數多的一方在殺人效率上永遠高于人數低的一方。
以眾擊寡得到的勝利可能只需要分分秒秒,以寡擊眾得到的勝利就必定要經過艱苦奮戰。
所以當雙方的兵力對比達到一定比例時,人數多的一方,不僅僅擁有人數優勢,事實上還擁有很多你看不到的優勢。
除非是象止水趙冰陽那樣臨時拉起來的烏合之眾,一觸即潰,否則任何一支有戰斗力和戰斗意志的部隊,都會盡其可能的發揮這種優勢。